美文网首页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
你有这样的老师吗?“只顾到学生做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看叶圣

你有这样的老师吗?“只顾到学生做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看叶圣

作者: 清风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7-12 23:34 被阅读0次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也像数理化一样,进入标准化、模式化阶段。昨天几个朋友聚会,其中一个朋友吐糟:

    孩子期末考试的试卷上有一道题,问:“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了,应该怎么做呢?”有四项选择答案。

    孩子答:“要多喝热水。”老师打错,因为标准的正确答案是:“要多锻炼身体。”孩子和家长对这个结果都不服气,拿出来让大家评一评。

    我们几个做了多年文字工作的成年人经过认真评估,认为是这个题目有问题,如果按照标准答案,这个题目应该是:“如果要让身体更健康,应该怎么做呢?”

    但是我们可以质疑老师出的题目有问题,孩子却只能为自己无辜丢掉的分数受委屈!

    01

    前阵,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上完两节语文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从四楼坠楼身亡。

    追溯原因,是缪可馨的作文《大圣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被老师批评。

    缪可馨作文

    她这篇作文的结论是:社会不乏伪君子,不要被他们蒙骗。老师认为这篇作文充满负能量,点评要传递正能量。

    缪可馨老师点评

    在网上,也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写的脑回路清奇的作文,得到老师各种按照个人喜好的点评。比如下面这篇:《我好无聊》

    网传学生作文

    不得不说,我觉得这篇文章从主题到逻辑是非常清晰的,文字也是通顺的。可能也是传递正能量的问题吧,老师给这篇文章判了0分!

    还有下面这篇:《帅气如我》

    网传学生作文

    从逻辑到文字,我个人认为这篇是不如《我好无聊》的,然而老师给了100分。

    以上三个老师批改的三篇作文,标准是什么呢?然而,作文似乎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判。

    02

    上世纪60年代北京曾经开展过一场“北京市少年儿童习作征文”活动,作者主要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请来为这些小作者批改文章的,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是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从1907年开始做小学教员起,有数十年教学经验。

    先生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践,都尽可能地体现在为孩子们批改的文章中,活动方还将先生的批改结果辑录成册,供当时北京教师做参考。

    叶圣陶先生批改作文范例

    下图是叶圣陶对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的批改。他通读了全文,确认了文章所写之事的发生时间,然后将开篇的“那是一个夜晚”,改为了更妥当的“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

    他去掉“全身松软得好像棉桃一样”这个比喻,是因为“棉桃”并非一种人人皆知的事物,以“棉桃”做比喻无助于让表达更具象。

    60年代学生作文

    最后,先生给这篇文章写评语时,也是先表扬文章的长处,再说文章的不足;说不足时,也非否定式的批评,而是鼓励性的建议。批语原文如下:

    “只把当夜听见的话记下来,已经够了,能叫人想见那位叔叔的高贵品质了。假如加写一些说明的话,说那位叔叔热心帮助别人而不要报酬怎样了不起,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读的人会觉得把话说尽了,味道反而淡薄了。

    这些批改有的放矢,和前文的打圈、划线,不知所云相比,给学生带来的收获确实无法类比。

    在先生看来,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提高运用文字如实地表达自己所见所闻听感所思的能力”。

    03

    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师们已经看不到如此有教益的教学指导了,但是先生对于如何批改作文提出的一些理论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1.叶圣陶主张:给学生作文留的批语一定要具体,切不可使用那些笼统、空洞的词汇。很反对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上玩打圈、划勾的把戏。

    他说:“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勾掉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就把练习本发还学生。为什么原文要不得?为什么一定要照改本那样说才对?都没有说明。……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须用句号,或须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圈子圈到完毕,事情也完毕。”

    他还尤其反感用“好”、“美”、“流利”、“明彻”、“雅洁高古”、“气完神足”这类词语来赞扬文章,因为对学生的成长毫无帮助。

    在先生看来,这类评语不过是“空空洞洞地加几个大字”,对学生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偶尔或许能体会到一点点东西,大多数时候则“只落得个莫名其妙”。

    所以呢,“不如实事求是,在横头加上一些小批语,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或毛病。对全篇有可说的就加批语。……如果没有什么可说,就可以不说”。

    2.叶圣陶主张: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能够去体察、尊重学生的写作和说话习惯,而非强迫学生来适应教师。

    他说:“学生作文里有任何—点可取的地方,都应该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帮他改好,尽量保留他的原话。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宁可不改。这样能巩固他的学习所得,加强他的信心,鼓舞他的兴趣。教师不宜只顾着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的说话习惯去改。”

    先生在批改二十篇中小学生作文时,秉持的正是这种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皆就其原意,易其未安者,删其繁赘者,而不为增添其内容”。

    意思是说:为学生批改文章都要按照他的原意,只改变那些不合适的地方,删除那些繁复累赘的地方,而不要为他的文章增添内容。

    3.叶圣陶主张:“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给学生作文写批语时,叶圣陶有两个原则:

    一是要多称赞少批评,但称赞和批评都要有根有据。二是批语要讲究修辞,要有鼓励性而非打击性。批评的话要从正面去鼓励,不要从反面去否定。

    叶圣陶先生不建议责备学生的作文“在细节描写方面还不够,影响了故事的生动性”,而建议将之改成“如果在细节描写方面多下些功夫,故事会更生动些”。

    4.叶圣陶主张: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但为词句的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意即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写作和说话的习惯,还要尊重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基于这种理念,叶圣陶不喜欢教师出手将学生的作文改得辞藻华丽,他一贯的意见是“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炼高古者,不必为其改”,只要意思表达清楚了,句子通顺了,辞藻不华丽是不要紧的。

    他更不喜欢教师去干涉学生作文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如果学生上完作文课之后,丧失了如实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想的能力,那这种作文课就失败了。

    他说:“揣摩学生到底想说些什么,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学生想要说的意思去修改,修改那些表达得不清楚的地方,不确切的地方,不顺当的地方,不连贯的地方,还有遗漏的和累赘的地方。”

    不能干涉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这方面没有作为的空间。

    1919年,叶圣陶先生就说:学生作文的“意义”如何,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是“识力”;一是“推理”。那种“意义不完”的文章是不必干涉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推理之谬误”。

    意思是说:文章的主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阅历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改正那些因错误的思维逻辑而导致的错误认知,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和阅历强行灌输给学生。

    04

    1981年,在一本教学生如何作文的图书的序言里,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看过一些中学生的作文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不少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

    这句话,和叶圣陶主张的那些给孩子批改作文的原则,在今天与未来,都不会过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有这样的老师吗?“只顾到学生做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看叶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gw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