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刘备伐吴,大败,身死白帝城。有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威震蜀魏的佳话。那么,刘备伐吴到底对不对?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三国志先主传》中引《魏书》记载: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三点:第一,刘备是在关羽死后两年才发动伐吴战争,这是一次有预谋的军事行动,而绝非头脑发热的鲁莽之举,要是冲动早就上了,何必等两年?东征可能与为关羽报仇有一定关系,但绝非主要原因。第二,刘备深知两线用兵的危害,在伐吴前有意稳住曹魏,毕竟早在赤壁大战前,鲁肃就曾借吊唁刘表之机同刘备、刘琦表达结盟之意。借吊唁之机进行外交幹旋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可惜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曹丕拒绝了刘备的橄榄枝。第三,“内未平而定外”乃是大忌,刘备在东征前,早已安排好了内部事务,其实在蜀国内部,“东征派”也是主流,刘备对法正和庞统的建议言听计从,至于诸葛亮,在赤壁大战后就退居二线,毕竟这时,刘备早就没了当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之前或许有,但现在,理想就是狗屁,代汉自立,称帝为霸才是刘备心中的“王道。”这点,卧龙心里清楚,但是看破不能说破,君臣间保持着一种默契,诸葛亮干好分内的事就够了。因此,在伐吴决断的关键时刻,诸葛亮选择沉默。这也间接促成了这次军事行动。
既然我们都知道了,刘备的主要目的不是报仇,那是为何呢?既然原因不在外,那就在内。我们都知道,刘备白手起家,益州这块“天府之国”是“偷”来的,“偷”来的就有利有弊。好处是不费一兵一卒得来一片沃土,军事资源省了,坏处则是势力复杂,刘备来了之后,形成了三股势力交错:本地世族、刘璋旧部以及刘备自己的亲信,这就免不了矛盾和斗争,这也难怪,刘备本来是客,如今反客为主,手段还不光彩,自然会引起本地人的不满。这属于根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今天不爆发,迟早也会乱。从刘备死后,南中反叛就能看出来。
我们能看出来,刘备自然也能。玄德一看这可不好玩了,外有强敌,内有忧患。如何解决?这时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以攻代守,以外定内。”通过战争来增加内部凝聚力。奏效么?奏效。可惜治标不治本,但站在刘备的角度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从某种角度讲,“攘外必先安内”可以反过来说,“安内必先攘外。”从这个角度看,这战该打么?该打。不仅该打,而是必须打,百利而无一害的仗,为什么不打?至于成败,就不是人力能决定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