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不能迎接你们了。我已经决心和你分开,明天一早,我就会去巴黎。等我到巴黎之后,才会发出这封信。我不回来了。我已经决定好,不会再动摇了。”这是思特克里兰德给妻子留下的一封信。
作为毛姆经典名作《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克里兰德,抛妻弃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艺术与生命的价值。可是从妻子和家庭的角度,他的突然离去无疑是不可理喻和匪夷所思的。
而女主人公斯特莉拉从爱情的追求,逐渐引出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实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一个完美结合。
在追求转变的过程中,她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同样也没有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责任,而是寻找到了生活的平衡点并且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
文中通过这一正反两相的对比参照,让各自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和梦想的权力,可是思特克里兰德把梦想建立在对妻子的伤害、对家庭和孩子的不负责任,只身一人去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去追求自己年少的梦想。
四十岁的年纪,十七年的婚姻,当思特克里兰德太太还沉浸在美好的度假里,泡沫式的幸福里,怎么也没想到丈夫突然离去。
对她来说,认为丈夫离去必定是被哪个女人迷住,迷失了心窍,才突然想到丈夫每星期都会有三四个晚上去俱乐部,肯定是和哪个女人鬼混。她一直觉得丈夫是被女人迷惑,才会抛弃自己和孩子。不然还能有什么能够让大夫抛妻弃子的?
当她委托人去巴黎劝说丈夫回心转意,并表示会原谅他的出走,哪怕妻子正为他的离去而痛苦,而丈夫则决绝的说:“我已经养活她十七年了。为什么她不能改变一下,自给自足呢?”“不管她签不签署离婚协议书,我都没有关系。”“女人的脑子真是令人同情!爱情。她们除了爱情,还知道别的吗?在她们看来,男人只要离开了她们,就一定是爱上别的女人了。你觉得我是这样的傻瓜吗?还要在另一个女人身上重复我之前做过的事?”
而事实是一年多前,思特克里兰德就开始在夜校上课,开始学画画,为了小时候当画家的梦想,离开妻子和孩子是为了“我要画画儿。”
他为了自己的梦想决绝的放弃现有的物质生活与一家人的团聚,甚至甘愿去过孤苦伶丁、颠沛流离的生活。
追求梦想本无可厚非,可是真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
他追求梦想为什么不能跟妻子好好沟通,而要采取异于常人的举措,做出这样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虽然他最终改变了自己,而在其他人眼里却是颠覆了传统,逃避了责任,所以他的选择引起了周围人的不理解和批判。
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偏执狂的形象,他将自己对于理想的坚持,付诸于一生中的创作和执着。但这种理想主义建立在个人痛苦的代价基础之上,他不断地逃避、拒绝现实,导致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情。
也许对于梦想的追求是让人偏执和狂热的,梦想不是能够轻易就实现的,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才能够破茧成蝶,实现质的飞跃。试想如果他没有采取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他可以取得最终的成功吗?
现实与理想本就难以两全其美,只是看你真正需要什么?取舍什么?着重什么?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都有两面性,只有抓住了中心与载体,才能找到根本,寻求到内心的平衡。
总体来说,《月亮与六便士》深刻剖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抉择,通过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画家思特克里兰德这一角色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间关系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