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脑闺蜜”上了热搜,说的是和一些厉害的朋友出门玩,一点也不用操心。无数人却在评论区哀嚎,我连朋友都约不到。
在作者看来,不少年轻人正面临着“社交破产”。不妨在交朋友这件事上多费点心,有些快乐和痛苦,是需要分享的。
上周我找人砍价,问了一圈,连十个人都凑不上。
打工人钱没攒住不说,朋友还越来越少了。
要说不少小年轻儿的交友现状,大概就是所谓的社交破产。
老朋友越来越少,新朋友懒得经营。
1
五年前跟我到北京的好姐妹,来之前还是只有彼此的东北老铁。
总觉得俩人一起漂有个照应,满脑子都是北京友情故事,打定主意要跟朋友相依为命。
万万没想到,来之后姐妹一个礼拜就有了对象。
打那开始,我的电话成了她的情感专线,再想见到这个人,都得盼着人俩分手的那种。
现在人交友约会潜规则是提前一天预约。
而我周围的朋友,提前半个月预定,临到见面前还随时有可能被鸽。
作为一名合格的朋友,本着姐妹可以有难同当有福不能同享的原则,甘愿充当对方休闲好时光的备胎。
想当初还是可以在医院互相陪床的关系。
到北京以后,想陪床还得掂量掂量,这俩床隔的有多远。
一个在海淀,一个在丰台,算完距离取个中间值就有点累了。
再算算见面吃啥,难得周五下班,你想吃火锅,我想吃烧烤。
成年人不做选择,成年人只顾自己,要不咱改天再约吧!
有的人性格好,爱跟情侣凑热闹,但有的情侣,却不咋爱让朋友跟着瞎凑热闹。
人家不敢当你面秀恩爱,你也不敢太明显去酸唧唧。
就像是爸妈在老家等不到我们北漂的电话,我们也开始感叹:“大家,就都还挺忙的哈!”
很多时候,哪怕知道鸽来鸽去,关系是会慢慢变淡,但还是无能为力。
对那些慢慢变淡的老友,会一次次厚着脸皮发出邀请,也会在心底里默默算账:
“瞅瞅这都是第几次约不出来了,下次我绝对不再找你!”
结果下次又下次,我们还在单方面为友情充值。
真正失去对方的滋味儿,才更不好受。
02
大部分社交破产的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深谙职场相处潜规则,同事关系好像永远都隔着一层。
下了班自动屏蔽群消息,同事交心再多,好像还是有点距离。
前同事小刘就不爱跟熟人一起租房,比如同事,上班见完下班还见就挺焦虑。
比如朋友,关系再好住一块难免要磨合生活习惯,内耗友情的成本太高。
小刘冷淡的社交关系里,不只是租房。
原本去年陪最好的单身姐妹过情人节,俩人订好餐厅,结果饭刚吃到一半,领导突然打电话给小刘。
说要叫齐部门同事去附近唱k,让小刘先过去定位置。
小刘的工作是维护客户关系,忙活领导也是工作之一。
接完电话,她骂了几句,还是把姐妹一个人留在餐厅,急匆匆往外跑。
很多人都这样,被工作和生活搞得身心俱疲,忙到恋爱都没时间谈,更别说三天两头跟朋友见上一面。
好朋友双向奔赴的难度都很大,新朋友关系一般的,就更没时间去花心思维护。
反正我工作以后,很少再看到有人为了交朋友费劲,都挺随缘的。
同事离职以后,关系不错吃几顿饭,就可以在微信好友里星标。
以前关系好的,和现在关系一般的,朋友圈点个赞就算是互动“咱俩挺熟”。
更别说,现在人对朋友的定义可比小时候复杂的得多:
小时候的好朋友是义务“垃圾桶”,所有的开心不开心的事儿,都可以和这个人分享。
可现在,社会告诉你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再亲密的关系,人家都没责任随时吸纳你的负能量。
大家就都挺端着的,过得不好也要在朋友面前死撑,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想贸然打扰对方。
于是长大以后,友情的额度在自相矛盾着。
久不联系会生疏,太常麻烦对方也不好,中间这个度,很难掌握。
何况还有的感情是,你越努力越容易失去,回头一想还不如酒肉朋友走个过场。
所以说啊,也不怪朋友越来越少,人大了,难免心思越来越重。
要么懒得交友,干脆自封社恐,要么处处谨慎,聊天还得硬找话题。
交朋友搞得比找对象还微妙,想想都蛮累。
03
老朋友叫不出来,新朋友又没有多少。
圈子总共就这么大,还一直缩水,少了朋友这道桥,社交破产只会恶性自循环。
小姜上周想去宠物展淘点猫粮,叫不到人想想算了。
这周想去看看十月的银杏,微信里暗戳戳给几个人说了这事儿,结果没一个敢接话。
社交破产不过是求助的信号,难怪会有人在朋友圈高调寻友:
“这家餐厅蛮好的,有人一起吗?”
“下周去落地上海啦,想见面的提前预约呀?”
“北影节多买了一张票,感兴趣的朋友私我!”
以前还挺不理解这些在朋友圈社交的人,现在想想还挺心酸。
要是随时随地找得到人,何必这样啊。
很多事啊,并不是一个人不行,独处是可以享受孤独。
但有些快乐和痛苦,是需要分享,需要朋友的。
一个人当然可以,但是再多一个人陪,可能会更好。
社交破产从来都没在炫耀什么,而是一种无奈的自嘲。
那些已经“破产”的年轻人,正在试着发出最后一点点微弱的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