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
常常是一些很聪明、很机敏的儿童,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迟缓性引起了教师的不满。于是使得儿童精神不安,他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终于弄得什么也接受不进。
家长和老师要理解孩子的差异,接纳孩子的差异,生命气质不同,如果只是差距,不去努力平衡孩子的发现,导致孩子就会长处越长短处越短,差距就越来越大,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
李玫瑾提出,“补知识不补思维,学知识不如学方法”。先把孩子的思维底子打好了,后面的学习才能顺畅,才能事半功倍。就以为孩子没努力、不用功。真不是,是冤枉孩子了!孩子真的努力了,限制他成绩的,是他思维能力这块短板。
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智力?
传授知识,这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离开智育的另一方面(形成和发展智力)来考察它。所谓发展思维和智力,就是指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思维,影响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克服思维的缓慢性。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普遍认为只要传授学生知识,多让学生练习,就一定能学好。如果不行,那是学生自己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教你的“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那就请你把他们领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那里会展示出现象的链条,一事物的结果成为另一事物的原因。思维过程缓慢的学生,当他努力用思维来把握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和关系的时候,他就是在受到一种无可取代的思维训练。
我们很多老师都会固执的以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一定能创造成绩的奇迹。题海战术,没有课间,孩子们被迫接受一个又一个老师的车轮战。也许短期内成绩会很好看,但长远来讲,我们已经错过了亦或是抑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正是他思维的发展期,更不能一味的灌输书本知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刚开始成绩不能落后。于是低年级补语文数学的孩子大有人在。
帮助孩子成长得更优秀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但是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