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内容:《狂人曰记》
1.“狂人”并非“狂人”,而是鲁迅先生在文笔中表述狂人所承载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东西。展现一个“多疑”的“我”。
如:(1)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2)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
2.“易子而食”的封建时代
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引用,更让人心惊胆颤于生活的那个时代。
……
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希望唤醒人们向封建传统挑战,推翻封建“吃人”制度,彰显了“革命战士”的精神。
“狂人”,真狂假狂?时代造就的人对“狂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