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286844/463562f4945b05ed.jpg)
一位低头沉迷于“王者荣耀”的学生突然抬头说道:“老师,要是考试考的是游戏该多好啊!”正在准备试卷的我一愣。我疑惑的问道:“这都被称为王者农药了,不是禁止12岁以下的孩子玩了吗?”学生被逗乐了。说道:“禁止不了的,我们有的是办法可以进去玩儿!”
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给人IQ开了挂的感觉。经常听到,看到一些小学生三两下就破解开ofo小黄单车的密码锁。玩各种网络游戏也比我们成人厉害和熟练太多。孩子如此“出色”的表现,却让我们家长“喜忧参半”。喜的是现在的孩子确实很“聪明”。忧的是孩子似乎更愿意把把出色的IQ和过多的注意力花费在与学习无关甚至会影响学习的网络游戏上!
“网络游戏”英文名为Online Game。简称网游。又称在线游戏。必须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
对于网游,很多家长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认为那是洪水猛兽,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其中,毁了孩子的终身。 这个想法很正常,也很普遍。毕竟,关于网游成瘾的报导大量的见诸于报端,由此引起的负面信息随处可见,同时父母们又普遍认为孩子的自制力是极弱的,所以自然有一部分家长会对手游严加控制。
一、网游迷人的“秘密”
这里引用简书中一位作者(石头聊家庭教育)分析得比较专业的观点:
网游之所以那么吸引人,能够让那么多人沉溺于其中。是因为在这些游戏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设计团队,致力于将全球心理学、行为学等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游戏中去,目的在于通过人性的弱点吸引玩家的注意力。
提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强化奖励理论”。
先讲一下这个理论所对应的小白鼠试验:心理学家把小白鼠放在笼子里,里面有个要摇杆,一按摇杆就有食物掉下来,后来小白鼠对这个摇杆就上瘾了,即便没东西掉下来也会按个不停。但“一按摇杆就掉东西”太单调,时间久了就可能不去按了。于是心理学家把“一定掉东西”改为“偶尔掉东西”,这种强化就被进一步加强,小白鼠按遥感就更加疯狂了。
网游为何会让人容易沉迷?那是因为网游充分的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不断的给予我们各种满足的同时,以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指导我们完成一项看似艰难的任务,同时冠以我们很多虚荣的头衔。它不光满足了我们的娱乐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我们交际的需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8286844/8f0a503116b7ce05.jpg)
二,家长应对策略
为方便及时联系到孩子,以及现在很多作业都需要在电子设备上完成。所以我们基本都会为孩子配备手机,平板之类的电子设备。
在为孩子购置电子设备的同时,很多家长都会开动自己的智慧,和孩子进行着各种“谈判”,那么有没有什么可循的办法呢?以下转述自简书中(石头聊家庭教育)这位作者梳理的一些意见和方法:供我们一起学习和共勉。
-01- 网游的“疏”与“堵”
如何应对网游?要采取和“终身学习”同样的策略——将它放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维度里去思考。原因也有三个:一是孩子们生长于网络时代,我们无法剥夺属于他们最本心的东西呢!二是我们不可能管孩子一辈子,他终将依靠自律走完更长的人生;三是网游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排解压力、合作精神、人际交往等。
关于网游,我们习惯性的办法是堵。一出现问题就“堵”,的确能够马上见到效果,但不久后问题又会出现,而且更加严重,但我们仍然会惯性式的用“堵”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网游问题,并且如此往复……
这让我们想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禹很聪明,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
现在的孩子生长于网络时代,网游对于现在的孩子已然是一种很自然的存在。网游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就如同当年玻璃球,滚钢圈对于我们,跳皮筋对于女生的重要性。
既然挡是挡不住的,那我们家长就要像要向大禹学习,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02- 意义疗法中的“矛盾意向法”
心理学中有一派叫意义疗法,意义疗法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方法,叫“矛盾意向法”。
何为“矛盾意向法”?
举个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我老表,有一天看到小孩在抽烟。他虽然非常生气,却没有按照常规的办法呵斥小孩,制止他的抽烟行为。反而是让孩子继续抽,而且不抽也得抽,就这样盯着孩子连续抽了几根后,孩子以后再也不敢抽了。
老表并不是一个多么有文化的人,懂得什么心理学方法,他只是无意中用到了“矛盾意向法”,也于无意中彻底治愈了孩子抽烟的毛病。
如果我们的孩子已经沉迷于网游,或者正在这条道路上行走,不妨试试这种方法,放开手脚让他玩,而且不玩还不行,就一定要玩到底。如果你对维克多的“矛盾意向法”深信不疑或者实在没有太好的选择的话,不如试试这种办法。
这样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看清自己一直痴迷的游戏到底有哪些吸引他的地方,将游戏的真面目揭露在孩子的面前。
-03- 和孩子坦诚的交流,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是一种常规的办法,就是赞同孩子玩,但要和孩子坐下来好好的谈一谈,说出你自己的愿望、担心、忧虑,并且让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这个办法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非常沉迷于游戏的孩子来说。
毕竟,孩子既然那么沉迷于游戏,而且很早就表现出来不愿意和你互动,就已经说明,我们家庭教育本身就不够民主,就无法让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只能一次次的去试,开动自己的智慧,通过各种情景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念:爸妈现在是相信你的,是渴望听到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的。并且要留给孩子一个愿意开口的时间。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写下你和孩子交流时的观点非常重要,很多人不太看中这一点,认为拢共没几句话,都记在心里了,何必麻烦的写下来。
写下来的好处是:(1)可以更直观的将问题展示出来,更便于之后的深入讨论;(2)可以更方便的在这些写下来的问题上,写下新的问题,挖掘出新的看法;(3)表示出你对孩子的重视。就如同公司里重要的会议,你都会带个本子,并且还要做笔记,即便是假装做笔记,领导心里也很爽。
当然如果写下来用处也不大,还可以配合着另一个方法,就是给孩子写信——这样更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和孩子坦诚的交流,最关键的是全神贯注的关注,重点在于倾听。但是否能够成功还要看父母的耐心,能否能够一遍遍的应对孩子抛出来的不配合。
因为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从出生便不愁吃穿,普遍物质条件比较优渥。但与他/她们所享受到的安逸,舒适相“矛盾”的是,现在的学习压力,考试,竞争压力却比过去重很多。孩子们的课外休息时间也往往被安排用来继续学习。这就很容易让本应该有时间玩也爱玩的孩子们心理失横。这时候轻松,虚幻又有趣的网游就很容易让“疲惫,烦躁”的孩子们沉迷其中。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考虑到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眼睛的伤害。我们可以从初期就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并且可以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在家可带着孩子一起玩一些益智,有趣的游戏。有家长的陪伴和兴趣的转移,那孩子自然不容易过早沉迷其中。
而且,我们成人还需要反省一下自己。在我们坚决斥责和阻止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玩网游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一隙空档时间,就会经常下意识的掏出手机,心无旁骛的关注朋友圈的更新,刷刷抖音.....而这一关注可能就会花掉我们不少时间。
我们是孩子非常直接的“榜样”和“模仿对象”。所以,不让孩子做的事,可能我们得先约束好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言传身教。
而且我们还需要“懂”孩子。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与尊重。与孩子能够“亦长辈,亦友”。以平和的心态和巧妙的引导。共同直面“网游”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8286844/ed8400bc34cfb90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