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传奇翻译兵:莫若健快点8分类信息网:www.qd8.com.cn 1950年10月25日,20岁的莫若健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加入到抗美援朝的行列中。当时莫若健刚从中学毕业,在经过军校短暂的培训后,他进入到50军149师445团2营4连当文化教员。就是这个不太知名的小兵,却创造了一系列战争奇闻。
小兵会“八国语言”
第一次战役发起后的一天,师部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来,找到莫若健:“师首长命令你跑步到师作训科报到!”原来,部队抓到一名美军俘虏,军部派来几名懂英语的大学生,可他们听、说能力都比较差,与俘虏无法沟通。师首长正着急,有人提出莫若健的英语不错,于是,上面迅即调人。
莫若健一到师部,就叽里呱啦地与那个美军战俘交流起来,在场的首长个个表示满意。
审讯结果,这名俘虏是美军的下士副班长,对部队任务和部署知之甚少,关键是被吓坏了,一直担心审讯完了会被“拖出去崩了”,所以回答问题总是前言不搭后语。直到第二天,莫若健把他带到临时挖的猫耳洞里防空,他还在问:“你们真的不会杀我?”
这名美军俘虏携带了两部“步谈机”,成了让大家大开眼界的东西,虽然这样的先进设备美军都装备到步兵班、排了,可志愿军师一级的领导还是第一次见到。于是大家很认真地听俘虏上了一堂“科技知识课”,最后感慨道:美军有这么好的装备,竟然这么不经打!
第一次做翻译就给师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当时根本没人知道仅有高中学历的莫若健,英语说得如此地道,得益于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耳提面命。原来,抗战时期曾居留成都的吕叔湘虽是大学教授,生活却非常窘迫,以至于不得不靠进当铺、到初中兼职授课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莫若健由此与吕叔湘有了师生之缘。
3年后,莫若健在吕叔湘一家人的盛情相邀下,登门拜访了恩师全家,并在饭桌上讲述了一个令大家捧腹不已的笑话:
首次审俘,战友们对语言大师高足弟子的英语水平佩服得五体投地。由于志愿军作战对手是由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审讯结束后,有人问莫若健:“你还会翻译哪个国家的话?”初露头角的莫若健春风得意:“只要是英语国家,我都能翻译。”对方再问:“‘联合国军’有几个说英语的国家?”莫若健扳了扳手指头,“有七八个吧!”
万万没想到,这边实话实说,那边传来传去,竟让一个神奇故事传遍全师:“小莫会八国外语!”
一天审讯俘虏200余人
第一次战役一结束,知人善任的师政委兼代理师长金振钟便在战役总结会上宣布:师政治部成立敌工组,莫若健任副组长,编有英语翻译3人,朝鲜语翻译1人。
莫若健不负众望,立即在全师办起了英语对敌喊话培训班,集训全师文化教员,并在上级下发英语喊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战场喊话内容,还用东北民间小调填写了一首《英语喊话歌》:
学会那个喊话,好处多啊!见到敌人叫“哈罗”!“萨暖得儿”(Surrender)是“投降”,“汉志阿普”(Hands up)是“举起手”,“法罗米”(Follow me)是“跟我走”,“伟而吹提由”(Well-treat you)是“优待俘虏”,“普挡由而阿蒙司”(Put down your arms)“放下你的武器”啊!“康蒙奥特”(Come out)是“出来”,“出来投降吧”!
1951年1月3日,是莫若健一生中最忙碌、最紧张的一天,也是最令他自豪的一天。
这天凌晨,师侦察连在高阳以北的碧蹄里,将执行掩护任务的美25师第35团一个营击溃。5时,志愿军1营攻占英据守的195.3高地,俘敌37人。当晚,经3小时激战,我军又歼灭英军皇家来复枪第57团一部和英军第8骑兵团直属中队全部,俘敌227人。
随即,莫若健和战友们开始忙碌起来。当时,志愿军处理俘虏的过程大致为:作战分队将抓到的俘虏送交师政治部敌工组;由师警卫连派人看押,敌工组先要宣讲我军政策,使其情绪安定,然后逐一做简单的审讯,同时登记造册,并将审讯到的情报随时向师司令部报告;审讯完后,由警卫连负责押送至上级机关。
白天的活还没干完,后半夜又有一大批战俘送来了。200多名英国俘虏,只有莫若健等两人协作审讯,莫若健审问,另一个战友负责登记,忙得一塌糊涂。
这天的俘虏,多是英29旅的英军官兵。英29旅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名将蒙哥马利的队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装备有最先进的坦克,在当时很有名气。接收俘虏的第一件事情是搜身,防止俘虏暗中携带武器。此时,莫若健已经习惯了欧美白人的形象和做派,流水作业般搜着搜着,跟前来了一个超过1.9米的大个子,没多想,莫若健便开始从下往上开始搜起身来,一抬眼,猛然发现,一个高过自己大半头、满脸黝黑的壮汉正俯视自己……多少年后,莫若健告诉笔者一句大实话:“真吓了一跳,没想到黑人这么壮啊!”
他们找到一处朝鲜老百姓居家的院子,将200多名俘虏带进去集中看管。莫若健说,这是他有生以来最为自豪的一天:一年多前在未解放的成都,莫若健见过不少外国人,每个都是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模样,如今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外国人终于向中国人低头了!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莫若健回到了成都家乡,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60年,曾经的传奇翻译兵如今已成为耄耋老人,但在莫若健心中,那却是一段永远无法抹煞的记忆。
(摘自《浙江工人日报》贾占立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