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母亲节,各班根据级部工作安排,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火如荼进行,当然,我们班也不例外。
吃过午饭,音乐老师特地为孩子们录制了一段《陪我长大》唱歌视频。音乐老师将成品发给我后,顺便还给出了点评:你班孩子乐感很好,唱得真棒!
我点开视频,听着歌词,孩子们的表现确实如音乐老师所说。于是,我将视频发至班级群里。不一会儿,班级群里炸开了锅:“太感动了!”“我家孩子长大了。”“第一次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爱。”……总之,家长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下午,我又在班上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母亲节里话感恩。建议孩子们在信里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将最藏在心底的话,借这次母亲节感恩活动的机会,全部说出来,把自己最诚挚的祝福也送上。
于是,孩子们在我轻柔的音乐声中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心声。
一节课结束后,孩子们将写好的信交给我,我一一拍好照传给妈妈们。
不多时,妈妈们都发来了感谢,语句中无不夹杂激动与感动,甚至还有自责,因为疫情原因,孩子在家上网课,期间亲子关系发生了摩擦,如今看了孩子的心声,愧疚顿生。
看着家长们在群里热烈地发表着自己的“读后感”,我一直没有发言,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在刻意制造感动?尽管学校的出发点是引领孩子学会感恩。
说实话,学校年年都举行感恩母亲节的活动,但是,为什么平时还总是发生着一幕幕不和谐的画面?尽管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孩子没有真正学会感恩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实生活中才会不断上演“鸡飞狗跳”的画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母亲节感恩活动有如下几点思考。
1.生活,需要有仪式感。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母亲节需要庆祝,父亲节也需要庆祝,值得庆祝的节日都可以庆祝,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这样的仪式感会让自己对生活充满期待,让生活变得与众不同。
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小惊喜,总会让自己小高兴大半天,而仪式感会让自己欢喜一整天。在母亲节这天,郑重地告诉孩子们今天是母亲节,在母亲节这天,是不是需要向母亲表示一下?当然,这不是在刻意制造感动,而是意在告诉孩子:母亲节,是母亲的节日,作为子女,需要送上自己的祝福,就像自己的生日一样,希望听到别人的祝福,这个道理是完全相通的。
不仅仅是在母亲节,生活中许多时候都是需要仪式感的,就像昨天在孩子们离校前,我跟班上孩子说:“知道今天是节日吗?”“父亲节!”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后面,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笑笑,因为,如果我说得再多,孩子自己想不到该做点什么,那我说的再多,意义也不大。这就是我将说的第二点。
2.感动,不是刻意制造的。
卢梭说过: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都是无用的教育方法。感恩月里,其实是老师教会学生学会感恩,而不是刻意制造感恩。如果让学生刻意去制造感恩,那么,学生终究是没有学会感恩。
如果感恩月结束后,学生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学会感恩父母、老师等,那么,五月的感恩月就变成了一场秀!
所以,感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如何发自内心,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自己的家人、老师,感受他们的不易,从而在心灵层面产生一种怜悯与同情,这样才会为学生产生感恩奠定心理基础。
3.感恩,应该是刻进骨子里的修养。
感恩,是幸福的秘籍。一个人幸福与否,与自己学会感恩、学会知足分不开。一个不会感恩的人,他(她)永远想到的是如何去索取,从不知道奉献为何物。
懂得感恩的人,就像讲文明礼仪一样,是刻进骨子里的修养,让人觉得舒服,至少不反感。小学生应该从小学会感恩,在家懂得家人的辛苦付出,在校懂得老师的呕心沥血,在社会,懂得各种社会福利都是国家层面为民谋福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有修养的人,才是一个幸福感满满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感恩月活动绝对不是一场秀,也不能是一场秀,而是一场实实在在地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的一次教育,唯有如此,孩子才会学会感恩,家庭关系才会得以和谐、教育工作才会得以顺利进行,社会才会得以稳定发展。若如此,当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