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把人的注意分为两种:即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
主动注意又称为有意注意,是需要努力和有目的的注意。
被动注意又称为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的。
婴儿时期以被动注意为主。它的产生与外界信息的刺激强度有关,强度越大,越易引起被动注意。出生后3个月开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当孩子听到置于耳后的铃声时,会将头转动去寻找声源而停止他原先的动作。这个铃声就是引起他被动注意的刺激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增多以及动作语言功能的不断成熟,孩子越来越多地出现主动注意。但幼儿时期的主动注意稳定性差,易分散和转移。学龄前期儿童可以保持一定时间的主动注意,开始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而电视这类电子产品,从设计制作开始就是为了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强化人们的被动注意,让观众能够不费力气的看上数个小时。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从电视节目中体验到的舒适和愉悦感,会令大脑的多巴胺分泌增加。这个和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长时间看电视的也会造成一定成瘾现象。
美国儿科协会建议孩子2岁之前不要接触到电子产品。英国专家向国会递交报告,建议政府制定法律禁止家长让年龄低于3岁的儿童看电视。
因为电子产品和电视节目在设计时会刻意加入许多有强烈刺激的内容,对于我们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些新颖和强烈的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让他们完全丧失了抵抗力,他们不需要费任何劲就可以坐在哪里享受这些刺激所带来的愉悦感。
长此以往,在孩子主动注意能力还没有发展的很好之前,他们的被动注意能力被过度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容易上课走神走神、作业超时、易冲动、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
我们的学习主要依靠的就是主动注意,这是需要孩子努力才能达到的。
调查研究显示
如果孩子在他们1—3岁时每天看一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孩子日后出现注意力缺陷的风险便会增加近10%,而且一般要到他们7岁左右才显现出来。
英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
在当下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经过加工的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家长对媒体管控的不到位,孩子就很容易被动受到媒体的塑造与影响。
因为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观看电视媒体,虽然会让父母减轻负担,却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坏处。
很多家长觉得,电视媒体信息比阅读多,只要给家长分辨好,看电视可以代替阅读。
互联网,电视等对孩子来说,信息又多,又喜欢,看起来一举两得。实际上是得不偿失,一股脑灌输给孩子,会限制他想象空间。
科学家的实验
科学家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是听老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组是看白雪公主的动画片。之后让两组孩子画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
听了故事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装束各不相同。看了动画片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跟电视一模一样。
过些天,科学家又让这两组孩子再画白雪公主,听故事的孩子这次画的和上次的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又有了新的想象,而看过动画片的孩子,画的和上次还是一样的。
显而易见:动画片的形象,让孩子形成了固有思维。
对孩子而言,相比看电视看书无疑是枯燥的。有机会看动画片的孩子会优先选择这种不费力气的形式。
长此以往,阅读的分量在他们的心中会越来越少,而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很多教育专家认为:
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
如果家长有条件陪伴孩子看电子产品,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孩子把课外生活放在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事情上。
如果希望通过电子产品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如和他一起阅读,或者亲身经历大自然。
在当下时代,不能完全避免电子产品的被动信息,我们至少可以有选择的接受。
推荐做法
1、限制使用电子产品,且经过家长精心挑选。
2、与孩子边看边交流3、不用电子产品作为奖惩,淡化他的影响。
4、有事无法照顾孩子的时候,选择跟他一起进行。比如家务等。
5、培养孩子健康爱好,并跟他一起参与。
电子产品这类被动刺激,会丧失孩子的想象力和自主能力。让家长偷懒,更让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
所以,希望各位家长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远离这些泛滥的被动刺激,转化为阳光的主动注意。才能根本的让孩子专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