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共济会
中国新文学史——丁帆 综述部分

中国新文学史——丁帆 综述部分

作者: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 来源:发表于2017-07-23 08:37 被阅读67次

         在中国新文学史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吧新文学起点分为以下几类:

    1989年——以戊戌变法为起点,强调戊戌变法的现代性;

    1900年——简单明了的时间节点;

    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开始;

    1917年——以“文学革命”为起点,主要是左翼的文学史;

    1919年——以五四运动为起点;

          丁帆的教材按照1912年,以中华民国成立为起点,划分新文学史,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我们应该按照政体分期的客观事实,民国元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二民国时以孙中山先生为主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核心价值观,其中包含的民主,为“人”的思想是新文学的基本思想;三民国颁布的《临时约法》,从制度、法律多个方面强调了民主意识。所以以1912年作为新文学史的开端。

         中国新文学史主要承接晚清而来,以鲁迅为代表的先锋作家,以个性独立、自由为基本前提,用西方的一些理论去套用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学,杰出的有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从而建立起新的美学范式。还有以梁启超代表的“新小说”和俗文化,“新小说”主要是以教化民众,缺少了文章的审美和文章的独立;俗文化虽然是以人为对象,但更多的是以底层民众的娱乐消遣为目的,在商业化的上海尤为突出,比如《海上花列传》,但是俗文化突破了人性压抑,在一定程度上有解放的作用。民国初期也有《礼拜六》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以媚俗趋向。

        《新青年》1915年9月出版,标志新的文学进入一个新阶段,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而以1918年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才真正为新文学指明了方向。

          鲁迅作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他的《呐喊》《彷徨》深刻的从民众的弱根性出发,发出了“哀其不幸”的悲悯之心和“怒其不争”的批判之情。《朝花夕拾》、《野草》是作者的一个自我批判,自我剖析,其中蕴含了怀疑精神。

           受到俄国现实主义和易卜生的问题小说的影响,中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作家,比如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将问题小说推入高潮,代表人物有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涉及宗教、人性、恋爱、婚恋等等。以异域的文明眼光审视中国。此后以“文学为人生”的文明眼光审视中国的作家首推叶绍钧。

        “乡土中国”即宗法制度支配下落后、封闭、保守的农业社会,在鲁迅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批判为主导倾向的乡土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主,有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许杰等,有《故乡》《柚子》《地之子》《怂恿》《朝雾》《惨雾》等极具乡土气息的作品,是现代乡土小说的第一个高潮。

         新文化运动是“重新沽定一切”的“偶像破坏”行动,郭沫若的《女神》将思想解放发挥至了极致,狂飙突进的精神创造,还以泛神论的思想进行大解放。创造社主要受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侧重自我表现,自我抒情,其中郁达夫的自叙小说和田汉的戏剧创造,均表达了觉醒青年的时代精神的共鸣。

          民国初年,政治动荡,知识人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者,出现了“娜拉走后怎么样”的情景,不是回来就是堕落。新青年以娜拉为榜样,最后发现无路可走,沦为“零余者”,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有淋漓而夸张的表现,其中优秀作家还有丁玲、庐隐、冯沅君。代表作有《卷葹》《丽石的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却又透露出迷茫与彷徨。在五卅运动和大革命之后,大部分作家投入革命文学、无产阶级运动中,提倡“大众文化”走向服务道路。

          30年代文学是以左翼、京派、海派为代表,其中左翼以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茅盾的《子夜》但是作者惯于以社会科学方法塑造其人物和环境,有过于概念化、类型化,茅盾《虹》《蚀》三部曲《野蔷薇》以及稍后的《泥泞》《小巫》等。吴组缃受矛盾影响较深。叶紫的《丰收》不如后来的《星》《火》。属于左翼阵营还与之不同的作家艾芜和东北作家群。

          京派是是带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既反对文学为政治所用,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具有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例如沈从文的“湘西”、废名的“黄梅故乡”、芦焚的“果园城”、萧乾的“篱下”、李吉人的“内地世界”,形成了乡土的小说的第二个高潮。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的田园牧歌烘托了人情美、风景美、风俗淳的世外桃源,极具审美价值,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于现代工商业有一种对立的戒备心理,对现代都市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肯定。只有李健吾、林徽因运用了若干现代派手法。后来的京派,在周作人提出“自己的园地”之后,开始强调自我为中心,风格日趋平淡,其中有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沈从文、萧乾、师陀、何其芳、李广田等,还有一位林语堂,又受了“幽默”态度,提倡闲适小品。

          老舍也是京味作家,对于北京传统的小市民描写极具审美价值,但是在《月牙儿》对于过于解放的质疑,《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不无发现,老舍对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忧虑。

           以“新感觉派”为代表的“海派”以现代人的观光看待上海这个现代化城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描绘了一个大量存在机遇的现代城市;《将军底头》《善女人品行》

    中国新文学史——丁帆 综述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新文学史——丁帆 综述部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bp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