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超级个体,提及幸福的公式。幸福=快乐+意义。按照这两个象限,将人分成,自我实现型,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忙碌奔波型。古典老师针对这几种类型的人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
有意义也很快乐,被称为“自我实现型”。
这群人既关注未来的意义和价值,也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体验。清代名将左宗棠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听说也是挂在李嘉诚办公室里唯一的一幅字——“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
忙碌奔波的人会觉得只有完成目标之后才能幸福,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挖更大的“下一个坑”,总是在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焦虑中间来回切换,不得安生。
享乐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倦怠和无意义感 。他们面对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像毕生研究“高峰体验”的米哈利( Mihalyi Casikszentmilhalyi)所说——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间,把自身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 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虚无主义者既不快乐也不幸福。他对未来没信心,对现在又无能为力,陷入一种“ 习得性无助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的生活里去。如果你长期虚无主义,那么抑郁、焦虑就离你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