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8-24

2019-08-24

作者: qiushui__lianli | 来源:发表于2019-08-24 16:38 被阅读0次

老有所乐

文/张书云

李老太太80多岁了,她没命的哭了起来,她的哭声引来了村子路人的窃窃私语。她的儿子神经性头疼犯啦,他头痛欲裂,真想找把斧头,把自己的头颅劈开。儿媳妇长嘘短叹,不停的唠叨着。孙媳妇骑上电动车上班去了,她已经听厌了奶奶好无理由的哭闹,再也不愿劝慰她。

儿媳妇玉兰走出家门,去找老太太的同龄人,劝说她。刘老太太今年80多岁,身体还算健康,她也没有了老伴儿,经常独自坐在大门口,看着马路上来回行驶的车辆和来往的路人。她的老伴儿死了十多年了,她没有抱怨。老头活着的时候在村子里是个干部,对穿着很讲究。经常因为鞋子做的不好看,刘太太爱说话,两个人发生争吵,她老头子也烦了她,她也怕了他很多年。两个人没有和颜悦色的说过话,在老头子心里他的老婆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刘老太太也对他们的婚姻委屈了大半辈子,她也看破了他们的婚姻只是一张纸,别的什么都没有,只是为了生活,为了那张嘴,为了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她都忍啦!

现在她的儿子们都很孝顺,她的口头禅是“飞的不高,落得好就行!”。对现在不缺吃,不缺穿,不到地里干活,还经常出来转转,那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社会发展到今天,她很知足,从不抱怨!尽量为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烧壶开水,抱些柴禾。想起年轻时,她像头牛,没黑没夜的干。男人很少替她干地里的活,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她既是保姆,又是仆人。现在多好,一天到晚多清闲,吃的比以前好了许多,来到这样的社会,真想多活几十年!

孩子们过年过节都给她买点东西,还给她点钱,还有时给她买件新衣服,她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她家的孩子们孝顺。

刘老太太来到李家门口,岁数大了有点气喘吁吁,心脏不太好,玉兰搀扶着她进了婆婆的屋子里。李老太太自己住一间屋子,说起来还是李家儿媳妇为难,李老太太才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

上段时间李老太太的小女儿阳阳来看她,女儿拿来了好几箱酸奶。孙媳妇和他们住在一起,重孙子爱喝酸奶,抱着酸奶不松手。玉兰好话说尽,孙子就是不听。“酸奶是俺闺女给俺买的,凭什么不让俺喝?”

“酸奶是俺姑奶给俺买的!”玉兰急的直跺脚,又不敢打孙子一巴掌,怕儿媳妇生气!无奈之下,让李老太太自己住一间房,把好吃的放到她的屋子里,从此以后,一日三餐,她亲自送到婆婆的屋子里。李老太太可以吃点好东西,她自己也不缺钱,还能到超市里买点东西。

说起李老太太也是个苦命的女人,不到40岁就守寡。她的娘家穷,父母心狠,不顾女儿的幸福,把女儿嫁给一个40多岁的男人,还是填房。她的男人前面娶了一个病秧子,和李老头生活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李老太太的老父亲也常年有病,给老李家要了十块银元,把他的女儿嫁到了李庄。

李老太太倒也没有受过多少委屈,老夫少妻,李老头格外疼爱他的小媳妇。他家的邻居皮二是个光棍,不爱劳动,是个典型的二流子,经常戏弄李老头的小媳妇。“老牛吃嫩草”这句话常常挂在他的嘴边。小媳妇结婚那天,就属皮儿和新娘子乱的欢,他那双贼眼像狼样贪婪的盯着老李媳妇。他抱起老李的小媳妇,把他那张臭嘴吻到了小媳妇的脸上。

李老太太年轻是模样不错,个子也挺高,身体健康,15岁的她不知所措,偷偷藏到她丈夫的身后。刘老汉朝皮二说了句“别胡来,哥哥这里有烟有酒可以给你,对你嫂子尊重点,她还没你大,别把她吓坏了!”有时

还偷偷的朝小媳妇抛着媚眼。

李老汉活着他不敢胡来,有时李老汉不在家,他偷偷的摸摸李老汉的小媳妇。嘴上总是说“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李老头的小媳妇总是说“你给我滚,不然我叫人打折你的狗腿!”

“算你狠!小美人儿,你还真舍得”?说完扬长而去。“呸!什么东西!”小媳妇在背后里骂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亦老。李老头儿在他的小媳妇美好的年华里陪伴了20年,虽然两个人年龄相差很多,但也不缺少温情。李老头很体贴年轻的妻子,小媳妇说一不二,喜欢什么尽量满足。李老太太也像个巨婴,随心所欲,眼里从来不揉进沙子,她的话在家里就是圣旨,不允许任何人反驳她。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李老太太家里四口人,分到了十亩地,她的儿子去外地学习做木工,她带着两个女儿在自己家的自留地里挥洒汗水,不辞辛苦。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农作物的丰收,她给儿子存钱,给女儿积攒点钱当陪嫁。大女儿也到了出嫁的年龄,说媒的人踏破了她家的门槛。她家的女儿继承了她所有的优点,出落的水灵灵,也是高个,走在大街上,回头率也很高。

李老太太想给女儿找个手艺人,瓦匠,木匠,好多人都盯上她的女儿。她和自己的姐姐们商量把女儿许配哪家?还是她的堂姐替她做了主,把她的大女儿嫁到了离她家四五里路的村子。说这家人知根知底,男孩也是木匠,脾气也好,手艺也不错!

男方选择良辰吉日,李老太太为大女儿平平准备了两床新铺盖,外加一个木头箱子和一台缝纫机。男方很满意!那个时候缝纫机都是女方向男家要,一般女家很少陪送。

李老太太哪里来的买缝纫机的钱?他的外甥在部队当兵提了干部,转业到了老家县城。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李老太太没少给她的妹妹帮忙,做针线活,织了粗布送给她妹妹几丈,孩子们也到李老太太这里住上几天。她的外甥当了官,没有忘了小时候在姨家住过,疼过他们。她的外甥来看望她,给她拿出100元钱。李老太太和外甥拉拉扯扯,不肯要外甥的钱。外甥扔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说“姨,你不要这个钱,我就生气了,再也不来看你!”

李老太太拿着100元钱,好几夜睡不着,自己舍不得花。她又是个爱脸的人,心一橫干脆把这钱给女儿当陪嫁。自己又添了30元钱

,买了一辆工农牌缝纫机。女儿很高兴,婆家人也很高兴。女儿平平进了婆家门,婆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她也舍得下力。

平平的对象木匠活也学成了手,学会了做大衣柜,那个时候很吃香。几年后,她家有了自己的家俱厂,几年后平平又添了两个儿子,一家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其乐融融。几十年过去了,她也当了奶奶。'

大女儿出嫁后,李老太太觉得家里冷清了许多。儿子很少回家,他也到了成家的年龄。她托家里的亲戚给儿子介绍对象。这年夏季的星期六,小女儿阳阳的同学来她家玩儿,约阳阳去看电影。演完电影已经十点多,同学好意要留阳阳住在她家里。星期天不上课,她们可以好好玩一玩。

李老太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所幸插上了门闩,自己不知不觉睡着了。半夜里她听到有动静,她睁大眼睛,有人播门。她开始警觉起来,悄悄的穿上衣服。踮着脚走路,躲到了门的一边,手里拿起一根木棍。

原来阳阳和同学在胡同里玩,遇到了皮二,他虚情假意和她们聊天。打听到她们去看电影,晚上十点多他还没听到动静,就起了坏心。他早就惦记离老太太。他爬过他家的矮墙头,在窗外听了很久,确定只有李老太太一个人,就决定下手。他想:她到底是个棉花团?还是个生铁蛋?

李老太太家的门还算严丝合缝,他的手伸不进去。他拿出一把水果刀,慢慢地撬着门闩。李老太太的门闩下面还有一根粗木棍顶着门闩。他费了好大的劲把门闩撬开,用力推门。“扑通”一声,摔倒在地。

李老太趁机拿起木棍,朝着皮二的腿就是一棍。皮二的小刀在手中飞了。她用力爬起来,瘸着腿走啦。临走时还说“算你狠!你等着!”李老太太天不亮,拿着小刀去找村支书。

村支书在喇叭上喊着皮二的名字。村子里的人看见皮二腿一瘸一拐的走路,取笑地说“皮二,腿怎么瘸了?干什么好事去了?”皮二也不答话,低着头一直走路。走到村支书家门口,他有些犹豫。听到喇叭里又叫自己的名字,他才慢吞吞地进了家门。他便走便探头探脑,怕有人看见取笑他。不情愿的推门进去。

他抬头看见村支书的脸像冰一样,用眼睛的余光扫了皮二一眼,皮二赶紧低下头。书记的浓眉倒竖,怒目圆睁。用手拍着桌子。“皮二,你是不是家里的饭吃腻了?想换个地方,吃有钟点的饭,走有尺寸的步子!”

皮二连忙求情。“书记大人,我只想和李嫂开个玩笑,你高抬贵手,我以后再也不敢去她家了!”

“你知道事情的严重吗?你会把一个寡妇吓疯的!她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多不容易!你就不算个男人!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我一个电话就能把你拘留!”

皮二给书记跪了下来,磕头求饶。“算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希望你能改过自新,脱胎换骨,像个真正的男人!”

皮二家的亲戚把他带去看工地,他和李老太太也就结成了冤家,背后里说李老太太的坏话。明白的知道是皮二说谎,不明白的还有人相信他的话。

经过这件事,李老太太晚上更害怕,感觉黑夜太长,太难熬!人生太难!她想让儿子快点结婚,家里好在添个女人做伴。

李老太太的堂妹在附近村子里打听着一个姑娘。她身材适中,好说好笑,干活利索,还有文化。她高兴的不得了,不怕拉帐,女方的要求一一答应。

上世纪70年代末,玉兰嫁到了我们村。李老太太看见身材适中,走路利索,爱说爱笑的儿媳妇,心里还算满意。儿媳妇玉兰在家里是最小,没有干过重活。结婚后,小李在家与新婚妻子过了半个月的甜蜜日子,为了生活,又离开了家去了外地。玉兰和婆婆有过一段容洽的日子,她能包容婆婆,包容自己的小姑子。

但生活总不能一帆风顺,就像大海总会有狂风暴雨,总有波澜,总会有浪花撞击岩石。在她结婚后三个月,她看清了婆婆那颗不太慈爱的心,让她最初的梦破灭。

玉兰十岁多没有了母亲,虽然姐姐和父亲对她无比疼爱,但她还是渴望母爱。她天真的认为:自己在婆家勤勤恳恳,一心一意对待婆婆

,婆婆会把她当成亲女儿一样对待。这次她那颗沸腾的心,冷却了!也心死了!

有一天生产队分化肥,李老太太让玉兰去生产队驮化肥。当时还是夏季,她有例假在身,她也没有拖过重载,骑车是个外行。小姑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去,李老太开口大骂。“娶媳妇娶了个白吃饭的,中看不中用的养才!”玉兰很生气,走出家门。她去找她的堂姐,是她的堂姐把玉兰介绍到这里来的。她走进堂姐家的门,把婆婆让她脱化肥的事对堂姐说了一遍。唐姐让玉兰和她一起去驮化肥。

玉兰从家里推着自行车,和堂姐以前以后去了生产队的大场里。姐妹俩一起用力抬化肥,玉兰一路歪斜的推着自行车回家。她家住的胡同路不平,她的手用力不均,车子坏了,化肥倒在了地上。她把自行车放好,想回家叫小姑子和她一起抬化肥。

小姑子不知去哪里玩了,她的婆婆脸拉长了许多,一句话也不说。玉兰看出来婆婆的脸由晴变阴,赶紧再找个人帮忙。她敲开邻居家的门,让邻居把话费抬了进来。下午收工后,她去了娘家。

几天后她的丈夫小李回来了,到她的娘家驮她回家,小李给她买了一身新布料。粉红色的确凉上衣,灰色的卡裤子。这下可惹下了大祸。她的婆婆像疯了一样,没完没了的哭闹。他开始骂儿子“不孝的东西!娶了媳妇忘了娘!你是怎么长大的?”

她又骂玉兰。“还真看不出来,一身狐骚味儿,专门勾引男!”“我是和我的男人好,有没有勾引别人家的男人!我还没有学会勾引别人家的男人!”这句话让李老太太火冒三丈。“小媳妇子,这个家还轮不到你说话,你才来几没几天?就想上天!这个家我说了算,有我你们蹦达不起来!”

说拿起笤帚在院子里追赶玉兰。玉兰年轻身子利索,在院子跑了好几圈,你老太太没有追上她。急得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老头子,你怎么死的这么早啊!你让我怎么活?让我怎么过啊?”她躺在地上不起来,像个淘气的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

玉兰跑回了娘家,邻居们劝说劝说李老太太。“你这是干什么?玉兰从小没有娘,是指望你能够疼她,你怎么能这样做?你儿子已经结婚了,给媳妇买身衣服,也没啥,谁不疼自己的媳妇?”

玉兰和丈夫商量着再找出新宅子搬出来。因为她怕她的那张快嘴说不定什么时候把婆婆惹怒了,婆婆的威风见识到了!他们夫妻拿出仅有的积蓄,东借西借,盖起了三间新房。

儿子盖新房,李老太太又来闹。给他儿子帮忙的人再三相劝,说明了道理,她才善罢甘休。从此以后,李老太和女儿住在一起,玉兰有了自己的新家。

80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玉兰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地里有活婆婆也去帮忙,玉兰改善生活也给婆婆送去,两个人相安无事。

玉兰又添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李老太有空也帮忙照顾。婆媳之间嘴上的战争少许许多,李老太也收敛了一些脾气,玉兰也学得聪明啦,尽量不揭婆婆的伤疤。

李老太太的小女儿也到了成家的年龄,她的女儿长得漂亮,又舍得下力,说媒的人踩坏了她家的门槛。阳阳被安排了很多的相亲。

阳阳不知是自己看花了眼,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类型,她觉得自己的真命天子还没有降临。她没有火热的心跳,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她那颗少女的心还在飘荡,心海的方向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人在背后议论:漂亮的姑娘就是眼界高,一般人家放不下她!洋洋也觉得自己不是过分挑剔,就是自己说不上来是怎样的感觉?有一年的初夏,阳阳和同村美林去县城赶集,买夏天的衣服。在他熟悉的街上挑选了衣服,一边走路,一边推着自行车,一边朝卖新衣服的摊子上张望。

“阳阳,到这边来!看看我的衣服怎么样?”阳阳听到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同学芳芳。“你什么时候卖起衣服来了?”“时间不长,我的表哥在城西北关街,他去广州打工,看到我们北方人在那里批发衣服,还有的批发部匹,到我们这儿卖!我们城里人土地少,不能在家闲着,做点小买卖,赚点钱养家糊口。比种地强,也没有种地累!”

“阳阳你有对象了吗?”“还不急,岁数不算大!”“到时候了,想不想到城里来?和我一起做伴?,”他们谈了好久。“天不早了,我们找个地方去吃饭!”“中午我管饭!”

“你忙吧!我们不打扰你做生意了!”阳阳转身要走,一个陌生的男人站在她的面前。“表哥,怎么是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晚上!衣服好卖吗?我做下市场调查!”“阳阳别走,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表哥王鹏,你们认识一下!”王鹏抬头转身,看来阳阳一眼,顿时觉得眼前一亮。

村子里的姑娘穿着没有城市的那么洋气,但是她的个头,她的身材,还有那张紧致白里透红的脸,那么招人喜爱。尤其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让人心潮难以平静。她是我梦中一直寻找的女孩。忽然间觉得像仙子降落人间。他看傻了眼,呆呆地站在那里。

阳阳第一次看到这个身材中等,浑身透着精明能干,又稳重成熟的男人,觉得这人很成熟,脚踏实地。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他穿着虽然像城市人,但给你一种不蔑视人,亲切和蔼的感觉。此时此刻她

的心是那么踏实,有一种归属感。难道他就是我一直等待的人?

“表哥,你怎么了?你不想认识一下我的同学吗?”王鹏这才回过神来。“失敬!失敬!”王鹏向阳阳伸出了手。阳阳羞涩的不敢伸手,脸刷的一下红了。

“我走了,你们忙吧!”“等等!我请你吃饭!”“不了!美林在阳阳背后说“人家看上你了!傻姑娘!”

“一边儿去,胡说!”“你还没有订婚,我看行!我知道他有没有订婚?”

“在厂里也好,不用到棉花地里趟露水,棉花桃子拉裤子!就在城里物色一个!”

这一夜阳阳失眠了,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心里想着:我嫁到城里母亲会同意吗?我是个村里的姑娘,城里人是不是会看不起我?

三天后,一个下午同学芳芳来到她们家。下午三点多,阳阳母女准备下地,听到有人敲大门的声音。“想不到吧,我来给你管个闲事。”“屋子里说话,我娘俩准备下地!”阳阳接过芳芳的自行车,芳芳从自行车筐子里提出一个红色提兜。

“还拿什么东西?你人来了我就高兴!”“一点水果,不成敬意!”阳阳推开门,让芳芳进来。

“大娘,还认识我吗?”“你是?”

“我是芳芳,是阳阳的同学。到你家来过!毕业好几年了,都各忙各的,联系的少了!来,快来吃苹果,尝尝香蕉!”

“这孩子来玩玩还这么见外,买什么东西!”“一点东西,花不了多少钱!不成敬意,大娘别客气!”

芳芳动手剥着香蕉送到李老太手里。“我自己来,尝一个,不用再剥了”

“大娘,我是来给洋洋提亲的,我家表哥喜欢你家阳阳!”你老太愣住啦,这是怎么回事?这孩子背着我和小伙子见面啦?李太太脸上显出不悦。

“大娘,是这么回事,前几天阳阳到城里买衣服,正好遇到我”。我的表哥从广州打工回来,他让我买衣服,他也想找个媳妇买衣服。他在那里在干了好几年了,存些钱,开个服装店。”

“芳芳,你看我们家在村里,王鹏家在城里,人家不笑话我们是村里的土豹子?”

“没事儿大娘,说媳妇只图一个人,有几家图娘家的?俗话说,买猪不买圈!”

“我家勇勇还没让我养成猪,真长成那样,还真不好卖!”大家一起笑了起来。“这样吧,这么大的事容我们商量一下!再给你们回信儿!”

“大娘,你们快点,王鹏在家住不了几天,他的去广州打工挣钱!”“好!我们也尽快商量一下,给你们回信。她家住在哪里?”

“就在湖边,打听王鹏就行!”“我们一起包饺子吧?”“不用了!我也忙,你们还是下地吧,别担误了你们干活!”

“不着急,我们下午不去地里也行,一分开现在自由了,时间自己说了算!”芳芳客气几句,走出屋门。

“拿着这些水果,留着当水喝”!“不用,我能挣钱,这里东西别往心里去!”阳阳送芳芳大门外,两人挥手道别。

李老太坐不住了,去敲阳阳婶子大娘的门,要听听他们的意见。李老太太去敲嫂子家的门。“她大娘到我家坐坐,商量一下孩子的事!”她又去敲兄弟媳妇家的门,兄弟媳妇推着车想出去。“妹妹,干嘛去?大热的天,到我家坐坐,商量一下一下孩子的婚事!”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三个人一言,我一语,为了孩子各抒己见。

“她大娘阳阳的同学把她往县城里说,你说这事行吗?”“城里人没有多少地,全凭算买卖,我觉得不靠谱!”

“都说城里人穿着库里的鞋,出来要饭吃,那里的女人不爱干活,爱打扮!”“小伙子长的怎么样?岁数大吗?和我们孩子般配吗?”

“听阳阳说小伙长的还挺好,在广州打工。”“广州是个大城市,那里发展的挺早,比较富裕。我在收音机里有时听到那里播音,就是这孩子可靠不可靠,我们不了解!”

“嫂子你到他家看看情况再说!”“我看这事得找个明白了商量一下,咱们没有出过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那明天我就去城里看看,找我外甥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就属这样好!大家异口同声”

第二天一大早,李老太让女儿拖着她去了县城。阳阳在湖边停住自行车,坐在湖边看风景。你老太太根据芳芳说的位置大庆王鹏家的情况。

打听过路人是否是王鹏的家?如果能指点一下具体位置。她敲响了王鹏家的大门。王鹏给李老太太开了门。李来太太抬头看着眼前的小伙子: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浑身上下带着一股精明能干、沉着稳重,又自信满满,她的心理好生喜欢。

你老太太睡王鹏进入他家的院内。四间土坯房也和村子的没有两样。“大娘你是?”“我是过路的,口渴了,想在你家掏杯水喝!”“没问题,大娘进来吧!”

“你家的人呢?”“我妈去卖衣服了,我的两个姐姐都出嫁了!”你老太太打量着屋子里:床上被子叠的整整齐齐,地上一尘不染,茶壶,茶碗,洗的干干净净,她的心里一阵清爽。

心想:都在外面跑,家里收拾的依然干净,是一家勤快人。他给王鹏道别,出了他家的门。

在湖边等待母亲的阳阳,看着水中的风景,心中也在起波澜,心如湖水,无法平静。未来是什么样子?王鹏是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期待着母亲带来好消息。

李老太迈着坚定的步伐,她的心像有一股清风吹过,浑身舒服。女儿在远处向她招手,阳阳推着自行车,与母亲相向而行。阳阳驮着母亲向表哥家的方向走去。李老太太把王鹏家的情况向女儿讲述着,阳阳不动声色。

表哥家到了,她敲门进去。互相寒暄,让座。表哥志强是个军人,从部队转业回到县城,安排了一个不错的位置。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是那么严谨,沉着而稳重。她想刘老太太和表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央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搞活经济,鼓励个体户发展个体经营,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城里人家里没有几亩地,他们也不能光靠那几亩地生存,他们想方设法去外地打工,或着做点小生意。现在粮食也不值钱,他们外出一天能挣100斤粮食的钱,甚至还高,少的也能挣四五十斤粮食的钱,比种地收入要高。基本上存款比村子的人多,有的甚至更多!我觉得小伙子只要是个有能力的好人就行!其他的不要考虑太多!”

李老太太和女儿交换了一下眼色,说了几句客气话,离开了表哥的家里。

李老太太岁数一到中年,没有了年轻人那么多的玩心,一路上娘俩和谐的说着话,她们的意见一致,这门亲事就算铁板订钉。

阳阳为了让王鹏尽快去外地,他们闪电式订婚,决定两个月后也就是说秋后结婚。那个时候女方开始收货,李老太太好给女儿准备嫁妆。

时光飞速,两个月很快就秋天了。李老太太卖棉花,找人给女儿做喜被,给女儿准备嫁妆。王鹏给阳阳送来了最新潮的衣服,引来村子里年轻姑娘们的羡慕。

大喜的日子到了,帅男靓女,一对璧人。赞扬的声音不断,他们的结合,好像王子遇到了公主,传送一段佳话。

婚后阳阳和婆婆开了服装店。有男女服装,还有布匹,生意一直很好。抽空走娘家,大包小包,满载而归。李老太太高兴的直拍大腿,在人前竖起大拇指。人们都羡慕她生了好女儿,胜过男孩,比男孩还孝顺。

李老太太心想:自己不到40岁就守寡,有了这个女儿,到了享福的时候啦!他的心里甜滋滋的,连睡梦的笑声。几年过去了,阳阳生了一儿一女,她也是名副其实的好媳妇。李老太太的花钱都是她一个人管,从不和姐姐哥哥争论钱的事。

李老太太虽然不愁吃、穿、不愁花钱,但孤独让她无法忍受。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一个人太冷清,一个人的屋子里没有了温度。她不怕吃苦,不怕看重活,六七十岁还是庄稼地里的落壮劳力,什么活在她手里都不成问题。过秋还帮助种地多的农户,剥玉米,剥棉花桃子,她想劳动一天,可以有一个幸福的睡眠。

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她也就越来越没有了用武之地,她越来越寂寞。最怕漫长的黑夜,那么难熬。在漫长的冬天,他就盼望着女儿们来看望她,和她吃顿团圆饭,带她出去逛逛,看看外面的世界。

年轻时地里的农活多,也没有那么多闲心。现在老了,有钱有闲,生活照旧,她觉得越来越没有滋味,有时一个人想哭。

有时也抱怨:自己的母亲把自己嫁给一个大近30岁的男人,年纪轻轻就守寡,和谁说句知心话?儿媳妇那张快嘴,太爱说话,一句也不符合自己的心里。从头到脚,看着别扭!女儿们各家都有事,不能常常陪伴自己,在这漫长的几十年,一个人怎么度过?想起来泪水连连!

大女儿也做了婆婆,小女儿做买卖,整天忙。小妮儿终于来接她去住几天,阳阳领着母亲去了百货大楼,买了新衣服,买了自己爱吃的食品。

女儿中午饭忙起来没有终点,自己想给女儿做饭,都是些家用电器,自己弄不了,女儿也不放心。她干着急,几天后让女儿送她回家。

又过了几年,小女儿家的服装生意不太好做,又转型开加油站。李老太太去住几天,女人晚上起来好几次,她也睡不好觉,她家太忙!女人还顾着好几个人,做饭,干着干那,整天忙得像个陀螺。李

老太太帮不上忙,她又回家了。

十年后,阳阳也当了婆婆。大女儿当上奶奶,小女儿也当上婆婆,女儿们看他的次数越来越少。大女儿有两个儿子,有四个孩子,女儿女婿都围着孩子忙的团团转。

儿媳妇玉兰的孙子孙女都十多岁了,儿子儿媳妇的工资不高,养着两个孩子很吃力。丈夫老李不能停下手里的活,挣钱帮着儿子,玉兰常常苦水连连。

最近,李老太太又烦了,想出去住几天,他又开始哭闹,让儿子,儿媳妇,伤脑筋。

刘老太太来到了李老太太面前。“又怎么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能给我说说吗?”李老太太没有回答,还是闭着眼睛,仿佛一股哭不到长城不罢休的气势。“我们这辈人什么事都经历过,没吃没喝的日子,在外忙活一天,晚上还得抱着棍去推磨,那样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有吃有喝,怎么又不能过了?”刘老太太唠叨几句,李老太太还是那个样子,她突然躺在地上,像

刚断了奶的婴儿,哭闹不止。她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她觉得她的头发都竖了起来,血压蹭蹭往上升。她叹息着走出李老太的屋子。

玉兰气的火之王上撞,但又不敢说什么。老李找来了书记,他的说辞和刘老太大同小异。书记想听听李老太太有什么要求,李老太太不说一句话,还是一个字“哭”。不知道她有多大的委屈,书记也无奈的走了,玉兰给阳阳打去电话。

阳阳正在医院陪儿媳妇,他的儿媳妇到了预产期,她在等孙子的出生。他也悠闲忐忑不安,顺产不容易,胎儿超大,剖腹产儿媳妇又怕受罪。

头胎又不好生,折腾的大人精疲力尽。洋洋也50多岁了,身体大不如以前,一夜折腾她精疲力尽。她又困又乏,一夜没有合眼。儿媳妇终于决定剖腹产,她被推进了手术室。

阳阳给你儿媳妇娘家人打去电话,家人已在路上。

“阳阳,咱娘又闹起来了!在家呆烦了,想到你家去!”“嫂子,我在医院里,儿媳妇就要生了!你让哥带着娘去出去玩玩,花多少钱我给你!”

“你哥的话她不听,还是你给咱娘

说句话吧。我给姐姐打电话,让姐姐接她出去住几天,嫂子你别管了!人老了也像小孩儿,有些任性。我不说了,儿媳妇从手术室推出来了,有空再说!”

阳给姐姐打去了电话,半个小时后,大女儿平平来到母亲的屋子里。还用手绢给母亲擦去泪水,把母亲搂在怀里,说着安慰的话。李老太太忽然像淘气的孩子,看到一件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眼前一亮,停止了哭泣。

阳阳给母亲收拾东西,一只手牵着母亲的手,你老太太上了女儿的电动车。此事玉兰好有感触:平时婆婆看自己头不是头,脚不是脚的,浑身上下都不如她姑的闺女好,自己说说话累他也不爱听。看见自己的闺女,立即喜上眉梢。真是肚子外的就是不亲!

你老太太坐在电动车上,没有了泪水。看着路上来往的行人,觉得自己像刚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小鸟,心情格外悦喜,天是那么高,又是那么蓝,空气是那样清新。此时此刻,自己是个顽童多好!可是岁月不饶人,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走路蹒跚,自己的好日子越来越少。

不知不觉到了女儿家,萍萍为母亲收拾屋子,准备时间孩子们回家吃午饭。她有两个孙子,两个孙女。两个上小学的孩子,两个上幼儿园。他整天忙的不可开交,像个转动的陀螺。

她母亲喜欢吃什么?路上顺便捎。萍萍去了幼儿园,她的对象去家两个都小学的孩子。平平接两个小孙子回到家里。“你姥姥呀来了,你们老实点儿,少发皮!少胡闹!”两个孩子看到李老太太的包裹,就开始翻弄。

“你们干嘛呢?去!一边玩去!”“老姥姥,你给我们买吃的了?”“我要吃冰淇淋!”“我想吃好多鱼!”

你老太太用手摸摸口袋,囊中羞涩。早晨心情不好,忘记了带钱。“我明天给你们买东西吃!”“你们不要给老姥姥要钱花!”

两个孙女也进了家门,看到李老太太,有些不悦。“老老了你给我们买好吃的了吗?你在我家住几天?”“我不走了,这是我女儿家!”有人在厨房里忙忙活活,炒了好几个菜,端上桌来。“晚上吃饺子吧,时间太紧,说不出来!”“吃什么都行!你快歇歇吧!”四个孩子吃着饭菜,你要这,他要那,,弄得平平饭也吃不成。

女儿的腰也弯了,背也驼了,她也快70岁了,身体大不如以前。一天下来脚不停的走动,但在母亲面前不敢说老。

李老太太看着女儿这样忙碌,也有些心疼。她刚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回家,自己在家哭了那么一场,怕儿媳妇笑话自己。

第二天,阳阳去送孩子们上学,她也出来了。她向路人打听学校的方向,想找本村的人借点钱,给几个孩子买点东西。

女儿回到家后,没有看见自己的母亲,出门大厅村子里的人,有没有看见自己的母亲。老太太拄着拐杖钻入人群。她东瞧瞧,西望望,找自己村子里的人?他看见了邻居李嫂,问她有没有带钱。

李嫂说“我身上只有几十块钱,你要多少钱?我明天给你捎来!”

“你明天给我捎100块钱来吧,别告诉我儿媳妇!”“知道了!你放心吧!”

“那我走了,我闺女不知道我出来,看她来找我!”女儿平平从外面回来,叫了好几声“娘”,没人答应。去哪里了?他骑着电动车,出门寻找母亲。她村子里的人有没有看见自己的母亲?有人说看一个老太太朝学校方向走去。“他从那里去干什么?”萍萍边走边纳闷。她看到母亲不离蹒跚地朝自己对面走来,她骑车与母亲相遇。

“娘,你来这里干什么”“我找咱村的人,给我捎点东西”。“给我哥打个电话,让他捎来不行吗?这么远你跑一趟!”平平陀着母亲回家,忙活着摘韭菜,剁肉馅。你老太太唠叨'着。“你别忙活了!有什么吃什么!”

“你很少来,你看我家这么乱,想接你来住几天,都不容易!”一切张罗完毕,娘俩开始包饺子,平平让

她的对象去接孩子们回家。“我要吃雪糕!”“我要吃冰淇淋!”“去,做作业去,昨晚吃饺子!”听着孩子们嚷嚷,他越发觉得没有面子。此事后悔不该走的那么匆忙,忘记了带点钱,又不好意思向女儿张口。娘俩忙活两个多小时,三盖垫多饺子,吃的干干净净。桌子上碟子、筷子、碗,扔了一桌子。平平用手捶了捶自己的腰。喘着粗气。脚像踩在棉花上,浑身软绵绵的,真想倒头就睡。

李老太太看见女儿这样,有些心疼,这一夜她失眠了。往事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

自己15岁嫁给了大自己20多岁的丈夫,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老伴儿和自己过了20年,离开自己早早走了。自己守着贞洁牌坊,还得防备坏人惦记自己,每个晚上都担惊害怕。就怕那漫长的黑夜,盼望着孩子们长大成人,自己完成一桩心愿。可是孩子们长大成人了,自己又是那么的失落和孤单!

女儿们像燕子一样飞走了,儿子也自立门户,自己还是孤身一人!和谁说句真心话?我怎么又是这样的命运?谁又理解我心中的寂寞?谁又知道一个人面对黑夜,面对生活中的孤单,是多么的痛苦!我是怎么过来的?我的快乐在哪里?

我的一生,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过!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那么多岁的男人,他虽然也心疼自己,那是男人出于本能的怜悯。能嫁给一个和自己年龄相当,就算吃糠咽菜,我也不怕!贫穷又算什么!我有一双手,我舍得下力,不愁过不上好日子!自己经常心烦,就想找个人好好说会话,和女儿说吗?我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为什么老是高兴不起来?

年轻时喜欢听戏,现在又到哪里去听?80年代刚刚搞活市场经济,天天都盼望着物资交流会的到来,想看场老戏。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如今自己岁数大了,就怕孤单,就想找个人好好说说话。儿媳妇不是自己身上的肉,就看着她别扭,不愿和她说句话。自己一天到晚,就一个动作,坐折了板凳。做得心里慌慌的,烦烦的!

村子里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新鲜事。年轻人一天到晚都在忙,自己什么也帮不上!十多年了,没有活干,自己没有了用武之地。天天都等着阎王把自己叫走,可是一年一年,趟趟浪浪,都过来了。这么大岁数了,感觉活着就是多余!自己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不懂电影,不懂电视!看看老牌也看不了啦!老疙瘩头们纷纷离去,就剩下我还有几个老年人,东一个,西一个,见回面不容易。

话说书记从李老太太家无奈地出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我们这个村子是有名的模范村。没有非法婚姻,没有计划外生育,没有刑事案件,他过得挺轻松,睡觉也踏实。这一夜他失眠啦!李老太太是无理取闹?她不能有快乐吗?他在台灯下托着下巴,陷入深思……

我当了个米粒大的官,也管不了许多。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我的能力有限。造福百姓,说来惭愧!村子里没有工厂,没有企业,人们还是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老年人整天哭哭啼啼,也影响村民的家庭团结。小家幸福,大家庭才能安定。

想一想李老太太这一辈子也不容易!守寡多年,还有人騒扰她的生活。她每天晚上都担惊害怕。他她的儿子不孝顺吗?他的儿子,儿媳妇工资不高,还养着两个孩子,生活很累。他能伸手向儿子要钱吗?睁开眼哪一天不花钱?他快七十岁啦,还得去打工,不出去行吗?

怎么才能让村子里的老年人快乐?一个月叫几场电影?还是叫几出戏?可钱从哪里出?让村子里的人摊派吗?那样村民会有意见!

他想来想去,他想到一个人。村子里有好几个退休老师,他们没有什么事,让他们发挥点余热!做件好事!他想到了自己的堂弟,会拉二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样板戏盛行的时候,都学了点儿。能让老人高兴,能吼几嗓子就行,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水平!就让他再找几个人,一周场上两次,笼络一下老年人的心!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天晚上,他去敲表弟的门。表弟快70岁了,衣服发胖的笑脸,什么事在他的脸上也看不出紧张,每天三饱两个倒,赶上了好时候,工资足够两个人花。他迈的四方步,慢悠悠的走着步子,就算大火烧着了房,也不管自己的事。

“当!当!当!…”…他已经躺在床上。想脱衣睡觉。谁又来打扰我的好觉?他自言自语。表弟博文让媳妇去开门。“晚上来有事啊?”“我想找哥商量点事!”

“快进来吧!完了你哥又要睡觉了!”“哥,我找你商量点事儿。你说李老太太整天哭哭啼啼,他的儿子让我劝劝她。说她住一段时间就闹一顿,你说他儿子不挣钱行吗?他不挣钱,日子怎么过啊?她想住闺女家,两个女儿都有事,那也不是长远之计!”

“你问我,我也没有办法!按说活到这个年纪,有吃、有穿、有钱花,应该知足!”“可是,他老觉得心烦,生活缺少了什么?”“哥,你把你从前的那套本领拾起来,给老年人唱点样板戏,老年人都爱听这一口。你也没有什么事,就当练练,自己也能找点乐!”

“你拉倒吧!就我那点本领,那个年代各个学校都不正儿八经上课,那是赶鸭子上架不上架也不行!就我这破锣嗓子,能唱戏!别难为我!”

“你能唱什么样,就唱什么样!又不是当演员,观众又没有多高的水平,老年人能热了就行!反正你每天骑着自行车乱转,这件事你想想!我是这么考虑的,你还有几个退休老师,你请他们也来捧捧场,就为这些老年人做件好事吧!我去济南郊区,让你村子里有文化大院,老年娱乐中心,我们这里是欠发达地区,条件不好。可是,你组织几个人,给老年人唱唱歌,拉拉呱,这件事不算难为你!”

“老弟,你看我的二胡还能用吗?都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我平媳妇在一间放杂物的屋子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那把放了30多年的二胡。“它都生锈了,还能用吗?”

“我给你买一把,就算报销了!”“我还买不起把二胡?你净给我找事儿!”“你少睡点觉,多活动活动,对你有好处,省里光打呼噜长肉”

“你这是真的又一次打鸭子上架,我都成了老鸭子了,非也怕是飞不到架上了!”“不上架,也得上!你不上架,我就在你家耗着不走!”

“你是真行!我服了你!我管的起你吃饭,喝酒!”“你准备准备,我走了!”我萍媳妇把书记送到大门外,说了句客套话,手机消失在夜幕中。

李老太比大女儿接走的第二天,他的外甥来我们村吃喜宴,顺便来看她的姨。推开表哥家的门,表嫂寒暄几句。“我一去哪儿了?”“去了大妹妹家,在家里呆烦了,哭的好人劝不下来。她想去阳阳家,他的儿媳妇进了产房,他家天冷了。哪里还顾得了她?”“我去接我姨到我家住几天,好娘说说话,在一起玩玩!”“你姨年轻就爱干跑的活,在家里坐不住!这几年地里没有什么活,也不用她,坐的她烦烦的!”

表弟走了,玉兰长吸了口气,觉得像卸了一身的重担。她每天都提心吊胆,怕婆婆闹事。自己也快70了,上有老,下有小,中间加着自己,做个好人很难!

李老太太在大女儿家也不想住了,她家太乱,女儿也太累,正在为难,自己回不回家?她的外甥推门进来了。

“姨,我接你到我家住几天,俺娘也是一个人,你们在一起说说话!”李老太太收拾东西,准备去妹妹家。女儿也不挽留,帮母亲收拾东西。从衣柜里,掏出两张毛爷爷递到母亲的手里。“我不要,我自己有钱!”“有钱你没带着,去给别人借钱!我都知道了,李嫂告诉我了”

“你过几天再来吧,这几天我也老觉得腰疼,浑身很累!”“我不来啦,你也老了,活太多!”

李老太太坐上了外甥的汽车,一溜烟儿到了妹妹家。她妹妹在一个小镇上,她家的儿子在镇上上班,两个儿子都有工作,大外甥的儿子都结婚了,二外甥的孙子也十多岁了,家里不乱。儿子家里还开着车床,还雇了几个人,外甥媳妇有时也去帮忙。她的妹妹没事,收拾屋子,帮着做饭。她妹妹的脾气比李太太随和,和儿媳妇在一起有说有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8-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eq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