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类似动漫,在我之前的生命里。
《攻壳机动队2.0》 (《Ghost in the Shell》)和《无罪》(《Innocence》)是前传和后传的关系。这部关于电影真是启发了我人生的另一面。且让我做个小小的记录吧。
其实这两部电影都是讲述巴特和素子的故事。主题都是机器技术与人脑的博弈。硬朗,画风冷酷。但是巴特和素子的交流却不无温情,让人难忘。
《攻壳机动队2.0》有两个细节,在机器与人类博弈的世界里,特别醒目。潜海上岸的素子,困惑于自我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素子问,“如果你全身都变为了义体,那你如何证明自己拥有灵魂?如何证明自己是一个人类而非机器?”
粗犷如巴特,此刻却是如此细腻,想要努力牵引素子走出自己的执念,不要执着于追究自己究竟是什么。
残酷的战斗结束,素子在巴特的公寓养伤,顺道一句,公寓设计很有品位。巴特委婉回复,喜欢它,你可以一直住下去。
素子却是飘然离去。
缺失的世界无法填补,温柔就此成为折磨。
说到力量,我觉得还是《攻壳机动队2.0》要更强一些,主题更加集中,朴实,直击灵魂。我喜欢它拥挤热烈充满活力的城市背景,从“人与城市”到“人与人偶”的探讨,有清晰的情绪可以捕捉。在遥远的上世纪拍出《攻壳机动队2.0》 这样有预见性的作品,想像力与思考力都是惊人。
素子最终将自己的ghost投入到无限宽广的网络中,真是富有想像力。公安9课这样组织,以保护安全和获取情报为名,窥视、修改、删除、重写,乃至分析研究,摧毁,何尝不是当下高科技世界的写照?只需一根线,我们现在珍藏内心深处的东西,就可以被拿来分析研究,这不也差不多成为当下现实吗。
素子与“傀儡师”的合二为一,难道就是人类与机器残酷而真实的未来?
《无罪》主题则没有那么单纯,貌似导演想要讲述的主题很多。文化的冲突,政治的黑暗,机器与人的博弈等等。《无罪》的高潮,是海上生产工厂里,只身闯入虎穴的巴特,但见惨白的人偶如雨点般降临,巴特渐渐不支。在天桥上,又一个人偶飞来,巴特转身,枪口同时指向对方脑袋。眼神交换,场面凝固。却是闻讯潜来相助的素子。这里完美地呼应了《攻壳机动队2.0 》。素子在那一部里曾说过,她随时会在网上出现,只要巴特有呼召。
人偶越来越多,素子和巴特决定分开行动。那一瞬,粗犷如巴特,却不忘给全身赤裸人偶造型的素子,温柔披上一件马甲。这一个细节如此动人,让冷漠的机器世界瞬间有了情感,而温暖闪亮。
巴特和素子。如此亲密,却又如此遥远。说不清是友情还是爱情。不是情人,不是兄弟,却可以托付彼此生命,这样深切的默契,真是让人感动又遗憾。
《无罪》的提问同样发人心魄,
"如果灵魂可以拷贝,那么当一个机器人被写入人类的灵魂时,他是否和人类已经没有区别?"
女博士在滔滔不绝对巴特和他的队友发表哲学长论之后,再问出这个沉重而无法回答的问题。没想到,下一刻,她却是翻出自己的眼睛,接入机器里的视觉信号。那一瞬真是惊悚无比。有着机器功能的人类,和有着人类灵魂的机器,他们的区别在哪呢?
从制作技巧来看,《无罪》比《攻壳机动队2.0》 更华丽,哲学,艺术。本质像是披着《攻壳机动队2.0》的哲学表达。画面绮靡,文艺。傀儡谣和Follow me,River of Crystals,这些音乐绮靡,画面惊艳,情节离奇,诗歌缠绵悱恻,音乐荡人心魂,歌词意味深长,对白耐人寻味,和《攻壳机动队2.0》里浓厚的香港城市背景,以及亚洲文化铺垫不同,《无罪》以日本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背景,对比格外心惊。
有陈凯歌《无极》里的哲学,以及张艺谋《英雄》里的华丽。那些淡淡悲伤的俳句,古老的诗歌,东方哲学家老子的哲学,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文化迷思。我喜欢那些诗句和俳句。但用得太多了,难免有点炫技,从而分散主题。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无罪》那一句反反复复出现的“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包含了无限广阔的人生寓意。那种极度繁荣却又极度脆弱的社会环境刻画,是多么令人难忘啊。科技,社会,哲学,人性,种种杂糅,最终却是彷徨,答案也无迹可寻。何尝不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呢?
就让素子给巴特最后的话作为结尾吧——
“巴特,记住。无论何时,只要你连上网络,我就在你身边。
“那么,我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