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说的学习是在学校里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但是理论上的学习使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包括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习得。我们从出身开始就在开始借助周围环境进行学习,比如从开始的客体永恒性到后来客体守恒性。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学习,当然得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然后决定学习目标,然后寻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去达到目标,最后通过结果反馈来判断要不要改变策略。这就是比较简单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反馈。倘若没有学习动机,学再多也是徒劳,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学习不能与学生本身发生作用,那教学就是无用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也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效果也不佳。当学习的结果得不到及时的反应反馈时,有些学生也会摇摆自己的学习动机,然后不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方向是否是正确的,从而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而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错误,而会一错再错,然后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所以要想学习效果好,这一个步骤都不能省。所以之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为什么学习”,“学什么”和“怎样学习”的过程。
“为什么学习”,源于外部还是内部,是认知内驱力还是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为了在北京买一套房还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就看个人是如何定义了,是实现个人价值就够了,还是要实现社会价值。所以无论是为己还是为社会为国家,都要找到学习的原因,因为这是学习的第一步,这一步没有,也就无所谓后面的过程了。
“学什么”,这就得根据学习目的来决定了,对万有引力感兴趣就学物理,对“之乎者也”感兴趣就学语文,对数字敏感就可以选择学数学。觉得自己英语不好,可以加强对英语方面的学习,通过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建立对自己不喜欢东西的兴趣,就是“祖母法则”,比如可以通过对英文歌曲和英美的电影电视剧来建立对英语这个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强自己的学习动机。
然后“怎么学”。整合自身的资源还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然后通过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新的知识建立联系去理解新知识,然后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当自己有懈怠情绪可以通过外部强化或者替代强化来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学习目的,肢解学习目标,然后通过一个个目标去计划奖励和惩罚,就是我们说的“手段-目的法”,同样也可以用爬山法,就看自己适合哪种方法。
当然在学习中不要吝啬自己的思考,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去创造新的东西或者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学习的过程才算真正的完成。知识和实践不能割裂,割裂的知识就只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