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5G、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材料的深入应用,许多传统行业与职业正在逐渐消亡。与此同时,也迅速诞生出不少新的行业、职业和岗位,比如直播行业、智能交通等。在这一波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大量的产业结构、企业生命周期、职业转换率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特别对于职场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是提出了更高的、多元化的要求。鉴于此,如何快速高效的提升学习力,就成为每个职场人的刚需。
那要如何提升呢?
《精进》系列的作者采铜给我们开了一剂药方,重点从职场人士遇到的错配学习时间、陷入学习迷雾和学习浅表化三个难题入手,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一,错配学习时间难题
学习时间的安排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假如每天用5个小时学一门课或看一本书,4天学完,共耗时20个小时,这就是集中式学习;假如每天用1小时学习,20天学完,也耗时20个小时,这就是分散式学习。虽然它们耗费的总时间相同,但是学习效果却有所不同。
相比分散式学习,可能我们对集中式学习更熟悉。虽然看似学习效果不错,可对于学习者的时间要求极高,需要有不被打扰的整块时间,而这恰恰是职场人最为稀缺的东西。即使有整块时间学习,如果事后不回顾,也会很快忘记。分散式学习则不同,它不需要学习者腾出专门的时间学习,利用零碎的时间就行,其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是集中式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这点非常契合职场人的学习需要。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头脑中的知识,你每多打开一次,多使用一次,这个知识在你头脑中的存储就越稳固。”虽然每天只学习一点,但在其它时间里,我们的大脑却在潜意识里进行消化和吸收。正是这种不断重复回忆的过程,加强了记忆,保证了学习的效果。所以,分散式学习看似学得慢、效率低,但学得扎实。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意识到,这不就是常说的碎片化学习吗?对,就是碎片化学习。但是,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是时间这个变量的碎片,而绝非是内容本身的碎片,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切记,不要把碎片化的内容错误理解为碎片化的学习。
假如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零散的、不成体系,那么不管时间是否碎片化,学习到的内容都难以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知识的价值源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内容自身的碎片化恰恰隔断了这种潜在的联结,以致于我们很难消化掉所学的知识。
第二,陷入学习迷雾难题
任何一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都很博大和精深,初学者会因为不了解陌生领域的全貌、没有相应的概念和大局观,陷入到学习的迷雾之中。而拨开迷雾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心理学中的广度优先搜索原理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先对目标领域的所有分支做一个概览,待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环节。
因此,在学习的初期,重点不再于要学得有多深,而是要尽量学得广。先广后深的学习方式,至少给我们带来以下好处:
首先,更容易帮助自己找到兴趣所在。
通过先广后深、先整体再局部的策略,可以让我们广泛涉猎多领域和学科的知识,这将有益于探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其次,更容易让自己持续学下去。
先广后深展开学习,内容的难度将呈现出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态势。这避免了我们过早遇到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从而减轻学习压力,促使能持续学习下去。
最后,更容易从不同分支领域中找到灵感,达到融会贯通。
当对某个领域和行业有了整体认识后,便可获得全局视野。一旦遇到难题,就能自发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灵感和突破口。
第三,学习浅表化难题
假如看完一本书或学完一门课,发现自己什么也没记住或印象模糊,说明自己对所学内容不仅不够深入、不够细致,更缺乏穿透力。为此,采铜建议,采用“对比学习原理”来解决。就是说,看书模式不要一本一本地依次看,特别是相互之间毫无关联的书。而是要找到两三本同主题、相关度特别高的书或资料,一起对照学习。经济学家何帆老师在介绍自己读书技巧的时候,也曾提到过这个方法。
通过对比学习,我们能发现,在同一主题之下不同作者论述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差异往往就藏在一些重要的细节里面。正所谓:“魔鬼都在细节中”,对比就是让我们发现细节、找出魔鬼、让学习得以深入的利器。
总之,职场人想要提高学习力,首先要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其次利用广度优先搜索拨开知识迷雾,锁定学习目标;最后善用对比法,从多本相关资料的细节中找出差异,努力把学习这口井打深。希望以上关于提高职场人学习力的方法能帮到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