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与千寻》这部电影里,父母实在不是一个好的角色。他们几乎囊括了父母们所有的缺点。
他们不关心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情绪漠不关心。在搬家的路上,千寻手里握着同学送给她的鲜花,花焉了想要到父母那里请求安慰,母亲却斜着眼轻描淡写的说“你握得那么紧,当然会蔫了,到家后剪短花茎插在水里就好了。”当她诉说自己没有得到过花束的时候,指责她“你生日的时候不是得到过玫瑰花吗!”最后以“你要乖一点,爸爸妈妈今天很忙。”结束和孩子的对话。
他们固执、自以为是。父亲开着车,发现走错了路,却说“走这条路应该也会到的。”母亲抱怨他“别开了,你每次这样都迷路。”父亲却非要试试看。当千寻疑问“能走通吗。”“没问题,这车可是四轮驱动的。”多像孩子一样的不吸取教训,盲目自信自以为是。
他们充满了欲望和贪念。循着香味找到了食物,没有见到主人,就开始大吃起来。吃相可真难看,满嘴溜油头都不抬,顾不上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做什么。还因为是贪吃神明的食物而变成了猪,导致了千寻苦难经历的开始。
这样的父母形象实在摆不上台面。可是看着这样的画面,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作为父母,是不是心中会突然涌起某种熟悉的感觉?听到“我们很忙”,是不是会有如雷贯耳的错觉?
我们对比着宫崎骏的童年经历来看这一段。宫崎骏1941年出生于战争如火如荼的东京,从小体弱多病,六岁时母亲不幸染上肺结核,由于医疗条件所限导致脊椎受损,长期卧床,因为妈妈经常要住院治疗,所以他们经常搬家。所以《千与千寻》的故事从搬家开始,《龙猫》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搬家后。那时他的家族经营着一个飞机工厂,父亲制造战斗机,工作的忙碌使他无暇顾及孩子。
“作家在写第一个字开始,就是在出卖自己。”每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中,都有自己的影子。宫崎骏在《千与千寻》塑造这样的父母形象,是在谴责父母对自己的忽视吗?
看完故事中父母所有的不良表现后,我却突然想到了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父亲充满愧疚的那句话“请原谅,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每一对父母,在成为别人父母之前,也是父母的孩子,每一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成为了别人的父母,就背上了生活的担子,要承受作为成年人的诸多无奈。搬家定是因为生活所迫,因为看到新的环境,父母有过这样的对话:“这里果然是乡下,感觉想买东西都得去旁边的镇子上。”“只能慢慢适应了。”要在孩子面前装作无所畏惧,所向披靡,虽然总是会被现实啪啪打脸,就像故事中千寻的父亲开车走错了路,进入了不该进入的地方,吃下了不该吃的饭,造成了孩子艰难历练的开始。父母也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欲望,有普通人的渴求,在故事中是食物,在现实中可能会是他所渴求的一切事物。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就像故事中父母变成猪后参与不到千寻的成长过程中,而且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察觉。
作为孩子,我们可能会感受到很多来自父母的忽视,感觉自己是在父母的注意之外,悄悄地长大了。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头去看,会看到许多自己当初没做好的地方,或许因为年龄所限,或许因为眼界所限,或许因为条件所限,总有很多悔恨不断产生。“我们是第一次做别人的孩子。”“我们也都是第一次做人家的父母。”父母也是在孩子的成长中,和孩子一起成长起来的,或许相互的理解和体谅才是更好的相处之道。
宫崎骏这样说:“很多父母都会无视,甚至践踏孩子的那种单纯和大气,所以我想做的东西就是面向孩子们猛然棒喝:你们就要被你父母吞噬掉了!就是从双亲那里独立出来。”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在离开了父母撑起的那片天之后,孩子能够更快的独立起来,成长起来。处在现实污浊的漩涡中,处在贪欲中不能自拔的成年人,或者只有孩子的童心才是真正的救赎。
孩子的步伐轻快敏捷,大人的步伐沉重匆忙。作为父母,我们要通过观影反思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要体谅父母的“无能”。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味的谴责不利于成长。像千寻那样,在救赎父母的过程中独立坚强起来,才是更理性的成长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