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就喜爱捣鼓机械,小时候妈妈买来的玩具汽车、摩托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在我的手中变成了零件,然后,大部分玩具就保持着零件的状态了。上小学时,家里的一只机械闹钟成了我了解机械构造的最佳玩具,那只闹钟总是被我拆开又组装上,最后不知所终。上初中时,电子表变得流行,大街上总有人贩卖从广东带回内地的各种好看的电子表,上课时拆装电子表就成了初中阶段的重要手工练习。
随着动手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已经不满足于拆装现成的东西,正好初中物理学习了望远镜的原理,我就开始自己制作望远镜。现在回想起来,父母对我的爱好是非常支持的,具体怎么得到经费支持的,这个过程我已经忘记了,但当时的确是有足够的零花钱由我做主。我先是设计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倍数关系,然后去眼镜店购买相应度数的眼镜片,物镜用老花镜片,目镜用近视镜片。物镜和目镜要分别安装在两个能够嵌套进去的镜筒之中,所以,还需要测量好镜筒的直径,委托眼镜店的师傅将镜片加工成我需要的直径。现在已经忘记了物镜和目镜之间的换算公式,只记得我当时做过至少两架单筒望远镜。一架倍率低一些,应该是有8倍左右的倍率,焦距大概不到20厘米,两截镜筒收缩起来只有10厘米左右。这架望远镜是用白卡纸卷成的镜筒,目镜就是眼镜店里未加工过的老花镜镜片,镜筒的直径也就是镜片的直径,大约有8厘米吧。平时用来观察附近的山,远处的大楼,或者近处人家的窗户。不过那时只是好奇望远镜视野里不同于肉眼的观察视角,还不知道看美女这回事儿,或者十三四岁的小男生竭力装作不屑于看美女也未可知。另一架是高倍率的,焦距有1米左右,镜筒收缩起来也有半米长,这架望远镜倍率比较高,能将整个月亮收入视野中,我经常用它来观察月亮。因为直接购买眼镜片使用,镜片上没有镀膜,所以看到的物体边沿有明显的红边现象,当时搞不清楚是因为什么,后来才知道是缺少镀膜的原因。
初中时,就参加过摄影培训班,记得当时办班的老师还很有名,名叫王文澜,时任新华社驻甘肃的记者,是著名主持人倪萍的丈夫。巧合的是,之后我的一位大学老师也叫王文澜,两人的名字一个字都不差。经过培训班后,掌握了不少摄影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自己又买了不少摄影书籍学习。
等上高中时,我请外婆帮我做了内红外黑的双层厚窗帘、门帘,将自己的卧室变成一间封闭的暗室,然后从照相店里买来了显影剂、定影剂等药剂,然后自己配制冲洗照片的药水。拍完照的胶片要在暗室中昏暗的红色灯光下取出,然后放入显影液中显影,显影液的温度需要比体温稍高一些,为了保温,我将盛着显影液和定影液的盆子放在更大的盆子中,里面倒入热水调节温度。显影的时间要根据经验掌握,时间不够,影像就无法充分显现出来,时间过长,就会显影过渡,画面整体发黑。显影后的胶片要在定影液中定影,实际上定影液就是清洗剂,洗去胶片中的银离子,让胶片不会再发生感光反应,从而将画面稳定下来。经过定影程序的胶片就可以挂起来阴干了。
从胶片变成照片还有一个步骤。我找到一个古老的木箱子,在箱子里装上灯泡,在箱子顶面的正中间挖出一个一寸照片尺寸的洞来,在这个洞上覆盖上一块儿玻璃,这就做成了一个曝光箱。在暗室中,将冲洗好的胶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底片放置在曝光箱的玻璃上,然后将裁剪好尺寸的相纸覆盖在底片上面,压实,然后打开曝光箱中的灯泡,心中默默读秒,一般10秒后就可以关闭灯泡,将经过曝光的相纸拿去显影了。曝光时间和相纸的感光度有关系,感光度高的相纸曝光时间短,反之就要延长时间。但感光度和相纸颗粒的细腻程度也有关系,感光度越低,相纸表面的银盐颗粒就越小,成像就越细腻。经过曝光的相纸在显影液中慢慢显现出影像来,这时候就可以判断曝光时间是否合适,如果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下一张相纸就要调整曝光时间,不断试验,直到找到正确的曝光时间,然后就可以一张一张地大量复制了。
掌握了洗照片技术的我,在高一就帮初三毕业生冲洗一寸的毕业照片了,记得当时照相馆每张照片收费一毛钱,我就向初三学生收8分钱,结果,有很多学生的毕业照片都是我冲洗的。一个毕业季就挣到了六十多元钱,这笔钱在当时地一个高一学生而言,可是一笔巨款,比一个成人的月工资都要高!
挣到的第一笔钱就被我用来买了一台放大机,有了放大机就可以放大照片了。不过没有什么人找我放大照片,所以放大机只是用来满足自己放大照片的需要,没有带来什么收益。
小时候玩儿过的这些,都没有为成年后的我带来什么好处,反倒是由于对机械和科技的热情,不断地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任何新东西都想玩玩。终于玩物丧志,没有在能够让一个人的职业和事业生涯变得更加成功的方向上持续努力,以至于至今还是一事无成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