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隐喻是什么,下面转自互动百科,
隐喻是一种 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 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 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既然是比喻,肯定需要本体和喻体,本体是你所看到的按键 图标,喻体是这个按键的功能。那么,用户是怎么通过一个图标去联想其功能的呢?比如我看见一个相机图标,这个相机会映射到我脑海里,我会联想到相机的功能,进而想到此图标是用来拍照的。当新手用户走完这个流程,他便会了解此图标的功能。我称之为学习的过程,或者说功能记忆的过程,而当用户已经记住此功能,以后想迅速调用时,再走一次学习流程就会很慢,并不是学习流程变慢了,而是用户的期望高了。用户希望手机所能呈现的,完全能跟得上他们的脑子。(然而用户脑海中快速检索到手机的功能了,在理解图标上还要花力气!)
综上所述,隐喻对不同使用经验的用户,其影响是不同的,原因是信息的记忆和提取,他们的机制不一样,记忆可以是缓慢的,隐喻曲折的学习流程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然而信息提取是迅速的,用户想到有这个功能后,希望以最快速度找到并使用,然而隐喻曲折的流程就会成为累赘。
那么,怎么能即可以快速理解,又能迅速找到按钮呢?
我们可以提高找到按钮的速度,刚刚提到了,搜索按钮慢是因为又走了一次学习流程,那么如果能精简学习流程就可以减少搜索时间了。想要精简流程就必须知道流程的步骤,学习流程可分为,将其视觉编码形成心理表象,再通过对此事物原型的联想(原型是拥有此类事物明显特征的一个事物,存在于人的知识经验中,),找到原型中与按键相对应的特征,并将此特征和按键匹配。比如我看见一个超炫的索尼单反相机图标,那么他在我心中的原型可能就是个傻瓜相机,特征是能拍照,此时我把能拍照和此按键匹配。扯远了。。。我们可以从视觉编码入手简化,比如扁平化图标,去掉细节可以减轻视觉编码的负担,加快速度,仅保留了可区分的特征也使其和原型的距离更近,更容易想到其特征。还有习惯用法,习惯用法其实挺像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当行为和结果总是成对出现时,人们会出现对结果的预期。当人们总是按这个电话样子的图标并能通过它打电话时,如果人们在新手机上也看见了此图标(扁平化使图标都很相似),他们会预期这个图标能打电话。习惯用法跳过了隐喻的学习流程,其效率是极好的,这也是About face所推荐的视觉设计方案。除了扁平化和习惯用法,最不费脑子并且速度快的当属启示,启示是现实生活中的习惯用法,比如我们看到门把手知道可以握着转一下来开门,看到锤子知道可以砸东西。启示因为是生活的习惯用法,并不需要在手机里练习,直接就能用。但生活中的启示是需要背景的,脱离了门的门把手看起来一点用都没有,而且个人的知识经验也会决定启示是含义,有些人认为锤子是用来砸东西的,也有人会认为锤子是情怀。所以,人的知识经验有差别,我们设计者想传达的含义,未必就是用户所想的。
总的来说,用习惯用法似乎是个好主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