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段·片段一】
R·阅读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有自由选择自己应对外界的权利,也要为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负责。
负责,并不是沉重、负担的意思;负责,是将最终解释权掌握自己手上。
举个例子: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A·学习者拆为己用
按照“事实 + 我(感到)......+因为我…...”的句式,来造句。看看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段子是《非暴力沟通》书中一个经典的片断,它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感受(情绪)发生,都包括三个部分,四个层面。
三个部分:
1.事实部分:
2.感受部分
3.内心的期待部分。
四个层面:
一,被情绪感受绑架的层面,大脑使用的是感性(事实发生后。)
二,大脑脱离感性层面。(说出感受之后)
三,大脑恢复到理性层面(思考得出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四:行动层面。(通过思考,开始行动,如何满足自己的期待)。
今天的作业:
A1:回忆过往
第一步,事情的前因后果:
在宜家排队买单,大家都在排队,喇叭喊下一个,排队者才走到空的窗口。突然有个女人A带着孩子径直走到其中一个窗口去买单。后面的人议论纷纷,好几个人都学她径直跑去买单窗口,我本来排在第二个,变成了最后一个。于是我生气得冲到破坏秩序者所在窗口,当着她孩子的面,抢着对售货员说,是我先的,应该先给我买单!我如愿以偿,但我和A起了争执。A愤怒说孩子排了队但少拿了钱,去找她,他们一起重新回的窗口。我口气略软,说,我怎么知道呢,我们所有人看着的都是你不排队!你看后面多少人学你!你看都没有人排队了!A很不屑,说我不想理你,你插我的队!我就很生气了,说你问问其他人看到的都是你不排队!她继续不理,我反而平静下来,觉得刚才过于激动当她孩子的面有点不太好,说,如果你刚才解释了,我是愿意让你先买单的。她说,我为什么要跟你解释!还和外面等的家人解释说有人插队!我有点情绪,但是没有再说,买单完毕后向外面等的我的家人发泄了一下情绪,指责A插队。
第二步,情绪:
我非常愤怒,听到对方解释后愤怒疏解,转为平静,但有抱怨。
第三步:理性思考,情绪背后:
我生气是因为觉得自己白排队了,认为那个女人不守规矩,导致其他人也不守规矩,本该轮到我的害我得多费时间等待。我的期待是大家都按秩序排队买单,关键是我能尽快买单完成,不用等太久。因此,当A说她排了队的,我就没有那么愤怒了(太容易被说服)。
第四步:如何才能达成期待:更心平气和,先跟店员说不好意思,稍等一下。去问A,我看到你没有排队(事实),你看很多人跟你学,结果大家都不排队了,我很生气因为本来该轮到我的。给A解释的机会,我们应该就不会吵起来。
A2 :今后怎么用:
我其实不太容易和别人起冲突,这个例子是直接用的行动暴力而不是语言。实际上过往大多是因为语言激怒对方引起的争执。可能是以往看过《非暴力合作》还是有点作用,现在控制情绪要好很多。
我认为当感到情绪提升到不可控的范围,首先尽量运用句式“事实 + 我(感到)......+因为我…...”来帮助表达,尤其是控制较冲的口气,这样有助于对方情绪的稳定,和相互间的交流。下一步是接纳对方的情绪,给别人解释的机会。实际操作上很需要自己的内心修炼强大,不容易被对方激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