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142704/1317a9d9b7c6544e.jpeg)
我与五下《手指》的缘,远不止于一面之交。
三年前,为了迎接镇级课堂改革现场会,我执教的是《手指》。从备课到说课,从小课到大课,从观课到议课,这是一节公开课的节奏。我们研读教材,设定课时目标;紧扣语文要素,解读文本;围绕课后习题,探寻突破切口。
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决定挑战第二课时。但在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中,“体会课文风趣幽默的语言”,如何体会?体会到什么程度?可以借助哪些支架或路径?我束手无策。再加之五年级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能力达到何种程度?语言文字的语用与语感是如何进阶的?我全然不知。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我只参与第一轮磨课,便败课而归。这是我第二年执教语文。对于“新手”,这是势在必然;但对于“全科老手”,也是刻骨铭心的。
也许,当初在事务繁杂之时,决意改教语文,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又或,在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时,我早已输在起跑线上;实际,在近八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未走上公开课的赛场。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信心全无,底气全无,勇气全无。
对学情的把握,对文本的解读,对难点的突破,对课标的研读,一切归于零。
三年后的今天,再次执教《手指》,当经历2022版课标的冲击与洗礼,当经历一轮小循环的实战教学,当经历市语文优质课赛讲的打磨,对语文渐有依稀的认知。
这是高年级教学的难点。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学习内容”中指出,“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品味作品语言”“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教师要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从品读到感悟,从阅读到表达,经历“感悟—理解—分析—创造”的过程,带着孩子们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借助各种路径或支架,穿行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败课之殇,远不止于一面之交。而是不断与之纠缠,与之素面相对,探寻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42704/af525ae1a5b11f90.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