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与“扎根”
我是有根的,从来没怀疑过这个问题,而且我的根系非常发达,我很确定这一点,可能和儿时的经验有关。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我是一棵树,来到上海之后,刚开始几年搬过几次家,人们常说“人挪活,树挪死”,我搬家很困难,可能我就是那个挪了可能就会枯竭的树,甚至还为此伤心过。也就是说,这个“根”不仅强大还很本能。
到了一个地方,过了初期的不舒适之后,就能迅速安定了下来,就像一棵树迅速长在了土里,这大概是一种心理需求,不是通过努力完成的事,但是只是扎根了,可能愿意生存的需求,正如一棵树再怎么留恋旧的环境,它也得立刻马上在新的地方扎根下来,它必须先存活下来。但是并没有真的在新的现实中的环境、环境中的人有什么关系,这大概是与我对家乡的依恋的迁移,那条河,那棵树,那片土地,那个房子,那一列邻居家的房子。似乎,那些深深刻在了心底。
我与家乡的连接是没有分离的,所以灵活性会有所缺乏,小乡村自成一体,不太需要和外界构建什么关系,我大概内化了这部分,不是很需要和外部环境和人有什么关系,这个对我不太重要。
房子
刚刚在描述老家环境场景时,这会儿关注点移到房子上,我在上海觉得最不舒服的地方就是一直住在商品房里,上不接天,下不接地,不像个家。儿时在家里待上整整一个假期,也不可能有压抑感,在上海,在家里待两天不出门就感觉很压抑,这种房子说多少平就多少平,因为公摊面积甚至更小。和老家的经验不同,在老家,似乎目光所及之处、听觉所到之处都是我的家,这种体验的不同,使我从没有好好挑选过自己住的房子,不管租的还是买的,都随意的很,脑袋里大概有个固着的念头:反正只是住住而已。突然想到和前面所说的扎根的感觉不同,我觉得那种扎根不是现实的扎根,而是心理上的扎根,我可以迅速地把对于家的情感和期待迅速投注在房子里面的空间,但房子以外的空间感受不强烈,不接天,不接地,不可能满足我这个需求,那就和我关系不太大。近年来,才现实些。
人际关系
想想来到上海之后,现在的朋友关系都是积攒多年的,似乎相处越久,越自然越安全,越能呈现真实的一面。我所内化的儿时的生活经历也是如此,周围都是看着我长大的长辈,或者自记事起就玩闹在一起的伙伴,久而久之,就在心里画上了很深的印记,而且,越久的朋友,越能互相欣赏,越能接受彼此的不同。我对于家乡的人,感受也是如此,在某些事上,对一个人曾经产生过不适的感觉,但是只是暂时的,整体来说,对一个人会留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印象。而对于新的朋友新的关系的态度完全不同,喜欢的就怎么都喜欢,不喜欢的怎么看都不顺眼,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防御感。联想到儿时生活中,人们对于外面来的人,不管是新媳妇也好,来走亲访友的人也好,都保持10分好奇、5分热情、3分谨慎,自来熟到马上互相攀上七拐八拐的亲戚关系,很能体谅人家的难处又为人家的优秀而钦佩,但又不是那么打开心扉,时间久了,该热络热络,该冲突冲突,这种感觉在我身上也有所体现。
总体来说,我并没有打破过儿时形成的经验,一直无意识地将它们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这种迁移好处是有,帮助我自身的存在感加强,但弊端也很明显,对于现实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我依旧保持自己的模式,适应性不强,比如上海话依然听不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还蛮有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