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春风来海上
——宋代咏立春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从惠州贬到儋州,次年立春日,写了一首咏春词《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介绍了立春的习俗,并以欢快的笔触描写了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自己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
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词人《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
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词人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在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词人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
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词人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词人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南宋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立春前一日》,描绘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色,清新美丽,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
芳草池塘冰未薄,柳条如线著春工。
朱淑真是南宋初年著名女诗人,工书善画,诗风明快清丽。立春前一日,诗人看到梅花枝上的白雪渐渐融化,寒冷的北风,一夜之间突然转为东风。芳草开始抽芽,天气依然寒冷,池塘上结的冰还未融化。柳条如线飘荡,春意在柳条上悄然萌动。
诗人观察细致,对立春时节的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传神。
再看朱淑真的《立春古律》,描绘了立春时节的风俗,抒发了对春天的期盼和憧憬: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古律”,本指古乐的十二调,古人以应一年中十二个月。此处“古律”即指由古时传下来的节令。
首联“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六街”,唐宋时京都城内均有六条大街。此泛指都城大街。和风吹来,春天的气息弥漫着京城的条条大街。诗人不由得放下酒杯,等待着立春节气的到来。表现了诗人等待立春到来的期盼之情。
颔联“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立春到了,人们挑选生菜,制作卷饼,剪做春幡,头戴春胜,联钗挂鬓。描绘了人们迎接新春的热闹景象。
颈联“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不要说还剩下不多的这一年有多么遗憾,但愿到了新的一年百事和谐,诸事顺意。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尾联“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诗人感叹道:从今以后,对着春花美景,吟诵风月诗篇,风雅安稳度过每一天。立春节气的到来,让诗人心情愉快,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这首诗描绘了立春时节南宋京城春风荡漾、和气浮动的景致;描写了生菜卷饼、春幡春胜的习俗;抒写了诗人对花对景、饮酒赋诗的情怀。把一个立春节气写得无限美好。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许多作品反映乡村生活,抒写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农村和乡亲们的真情。立春这天,诗人到郊外漫步,看到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即将开始春播春种,诗人心中充满了期待,写了《立春日郊行》这首诗,展现出立春时节的美好图景: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首联“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诗的开篇,诗人就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乡村景象:溪桥边高耸的青竹郁郁葱葱,山坡上拔节的麦苗长势喜人,传达出当地春天来得较早,自然界已经展现出旺盛的生机。而农家也正兴高采烈地欢迎春回大地,他们不仅载歌载舞,欢庆吉日,而且还用泥塑壮牛,劝农春耕。
颔联“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则展现出另一番蓬勃的画面。“曲尘”本指酿酒时酒曲上产生的霉菌,颜色淡黄,这里是形容柳芽的颜色。“醅面”是指酒面上的浮沫,此处引申为湖水清澈,如同明镜。“垂垂柳、浅浅波”,生动刻画了早春时的清新图景,也委婉地表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颈联“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转而描写热闹的场景。无论是街道上,还是县衙旁,都可以看见人们摩肩接踵、热情洋溢的情景。这一天虽然不是重大的节日,可是从官府到民间都非常重视,从而出现了如此繁华、喧闹的场景。
而河面上来往的船只更是川流不息,载运着各种物资,也将人们的美好愿望传送到远方。“金幡彩胜”,即春幡、春胜,宋代在立春时会在树上悬挂各色旗帜,妇女也会戴上美丽的头饰,以表达一种吉祥寓意。
诗人喜欢大自然,也经常与民同乐,诗人目睹眼前这一切,心中更是无比激动。尾联“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他要痛饮美酒,激情赋诗,歌颂美好的春天,并真实地记录下乡亲们的这些庆祝活动。
这首立春诗场面热闹,情景交融,读后令人心情愉悦。诗人既生动地描绘了立春时节农家的欢庆活动,又传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全文意象丰富、场景壮观,诗人还采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春日景象,令人赞赏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