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跟盟友们开展了一次高峰对话。什么是深度学习?统编教材下我们该如何华丽转身?
静静复盘整个对话,猛然发现,我们讨论了那么多,讲述了那么多的个人观点,“月迹”不正是能够诠释一切么?
贾平凹追随月亮的足迹,到与月融为一体的奇妙,再到发现月亮创造了身边平凡景物的魅力,发现了月亮的价值,经历了一场神奇。
回顾我们所追求的课堂不正是这样深度理解的过程吗?
追问促成贾平凹在那一刻有如此美妙经历的原因,除了他个人不断地追求,还有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一是月圆之夜——一个感兴趣的挑战议题,二是奶奶——一个善解人意的富有教育智慧的引路人。
当奶奶讲故事的时候,突然看到月亮,马上提醒“月亮进来了!”毫无疑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孩子们纷纷开始寻找月迹。
当孩子们发现屋里月亮不见了,奶奶又适当地出来一句:“月亮匆匆的,去院子里找。”孩子们有疑问,她马上说嫦娥跟三妹一样漂亮。当我们起争执,她用一杯甜酒消除我们的争执。
后来,在她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沙滩上,这一刻,我们已经不需要奶奶的指引,自己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去理解感受月亮的美好。
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深度学习”最美好的状态吗?
期待,我们的课堂,无处不“月迹”。期待,我们都能够成为“月迹”中的奶奶,帮孩子找到心中的“月亮”。
深度课堂,无处不“月迹”ps:论对话的重要性——何尝不是一场“登山的快乐”
进课堂前,我的“月迹”停留在“我看到的月亮,我心中的月亮,我眼中的月亮”。
和孩子对话后,竟然升华到一个人成功之道——我的不断追求(个人的努力),月圆之夜(一个适切的时机),奶奶的引导(一个强大的引路人)。上升到贾平凹和巴金对自然景物的不同,表达手法的不同。
和朋友们对话,月迹,竟然成为深度学习最好的注脚!
这大概就是我的“月迹”吧!以此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