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年,林县有了四职高
原绿色
1992年,正是林州市(当时还是林县)姚村镇乡镇企业如火如荼的年代,史家河和定角两个村的汽车配件企业你追我赶地往前飞速发展,李家岗等其他村的汽车配件厂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片一片的厂房在这一方土地上像变魔术似的疯长起来,村民们一个个从田地里走出来走进工厂去。
似乎史家河当时的带头人王发水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思路更开阔一些,给老百姓带来的新鲜事儿更多一些……其中就有一件事关教育的事,可能是为了企业发展培养人才吧,要办自己的“技校”,就和教育局(当时还称作教委)一拍即合,联合组建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主的林县第四职业高中。
说干就干,校舍还没有画好蓝图,就在史家河汽车配件厂办公楼的西侧面加了一个楼梯,把五楼简单改造了几个教室就开始招生了。林县四中多才多艺的教导主任赵长治做校长,姚村镇一个很好的学区校长、史家河本村的郭银成做总务主任,四中踏踏实实的教导员刘山根做助手。老师没有,从林县四中和全县学校抽调,也有新毕业的大学生,总共十几个教职工。当年招了两个班,学校就诞生了。
学校是双重领导,教育局是主管单位,和企业也算一个大的单位,学校老师在教育局发的工资之外还有企业发的一些津贴,理发洗澡都发票,感觉还不错,活脱脱走的是国企技校的路数。村里分管教育的老书记王茂林有一次给老师开会,一板一眼地说,掏了蒜钱就不买蒜皮,老师一定要好好干,教育质量要好。
师生吃饭和工人一个食堂,学生上课在楼上,上体育打篮球在楼下的土操场,学生集体搞活动就在六楼的会议厅,住在史家河企业车队二楼,一楼是车库,和教室比,有点偏僻和荒凉。学校搞元旦晚会,是学校一件大事,学生们很积极,热情很高,就在食堂的大餐厅演出,工人也一块儿看,观众满满登登的。我那时候担任主持,自我感觉普通话很“普通”,洋洋得意,常向东老师调侃我,迈着赵本山式大步就上台了。
那时候企业红红火火,蓬勃发展的势头,工人河南河北四面八方地涌来。企业的气魄也很大,天天喊着“船大抗风浪”,先是“蛇吞象”兼并了姚村乡最早的乡办集体企业,然后有了村级企业电视台,汽车配件之外办起了制药厂,聘请了两个时髦的女大学生做老总的秘书,再后来开始造摩托车,造飞机……各级领导纷至沓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来史家河视察过,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莅临企业参观,还坐在史家河生产的摩托车上感受了一下呢!
或许是乡镇企业的兴旺发达带给了学生无限的希望吧,开始招的几届学生素质还蛮高。比如,他们不仅和年轻老师打的火热,能够把老师的外号起的很贴切,教《金属学》的老师,他们就尊称“铁老师”,教机械制造的老师,他们就尊称“机械老师”……他们还能够发现老师读错的汉字,我范读课文时把“追根溯源”的“溯”字读成了“朔”,他们硬是憋着不笑,也不指出来,只在课余饭后传颂不已。我做了学校团委书记后,记得带着两个学生参加全县中小学生演讲比赛,我们的学生还击败好多普通高中学生得了一等奖。最幽默的是,教育局考核组来学校考核,发现一个现象,高一的成绩不如高二,高二的成绩不如高三,于是在总结时高调宣布,这充分说明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卓有成效,能把学生教的越来越好。把我们老师乐坏了,我们也憋着不笑,只在会后兴高采烈说“其实我们的学生是一蟹(届)不如一蟹(届)了”。
我是1993年暑假以后从林县四中调去的,带的是第二届学生。记得他们也足够优秀,我教他们语文,也带他们的班主任。给他们开过两个主题班会,一个是“面对职高,我们别无选择。”鼓励学生在职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乡镇企业家那样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传奇。一个是“农村是广阔天地,一样大有可为。”那是我参加林州团市委组织的“杰出青年报告团”回来想出的话题,那些杰出的青年是种地或者养猪的楷模,我认为他们正好是职高学生的榜样,就鼓励他们也做那样的青年。可他们记住的是我那时候喜欢穿一件色彩鲜艳的红衬衫,意气风发,就像一个“潮青年”。多年以后,他们才和我谈起,我已经是一个穿灰布衫的“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了。
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高老师转行教专业课,属于纸上谈兵,边学边教,虽然很努力,也带着学生到车间去现场教学和实习,专业课的效果还是可以想得出来。记得后来曾经聘请了一个国企技校的专业老师,教的就大不一样了。学校的专业后来从单一的机械制造扩展到计算机、财会和服装等,还聘请了一个裁缝教服装课,那时候女生还学裁缝。
新学校是在第三年的时候建成的,学校有了自己独立的院落,就在车队的隔壁。宿舍还在原先的地方,只是又从学校这一面加了楼梯,改了上下楼的方向。教学楼琉璃瓦盖顶,十分气派,食堂也很大,一时显得很阔绰。校园也很开阔,水泥路外有很多土地面,春天开始长草,很茂盛,学校不得不经常组织师生拔草。教语文的老教师闫自忠率先在校园种菜,靠墙的香菜长的很诱人,绿油油地招摇,我吃泡面时薅他一把,味道出奇地香。不知道是不是受他启发,学校后来分给老师一洼一洼地种,我跟着郭银成主任种了一洼咖啡,收了咖啡豆却没办法磨成咖啡,但留下了很新鲜的记忆。
只是运动场地没有同步建好,在校园外预留了好大的土地,每天早操也是顺着企业的道路奔跑。
第一届毕业生大部分都到史家河企业上班了,有在企业电视台的,有搞财会的,有搞管理的……第二届学生毕业时企业和郑州轻工业学院签了合作协议,有一部分学生就上了郑州轻工业学院的自考班。第三届学生将要毕业时,国家突然允许职高生对口升学了,就开始有学生上大学了。
那个时代,林县的职业教育一度在全国领先,抓职业教育的林县教委副主任郭喜成还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上介绍经验呢。
后来企业逐渐不再红火,对学校就不太上心了。慢慢地,就成了教育局独家管理学校。再后来,随着企业与时代的浮沉而变化,最终学校搬到县城,又被合并到职教中心了。
当我在公号发表了《印象中的林县四中》时,四职高的一个同学留言:老师也在四职高工作过,也写写四职高吧!我就记下了学生的这个建议。
当我坐在办公室回忆那一段经历时,我忽然对当时决策者的超前意识充满敬意。虽然目前这所学校已经淹没在了时代的洪流中,但在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它的诞生,它的历程,它的起伏,无不彰显了时代弄潮儿的勇气、智慧、命运和时事发展的规律。领先一步未必就一定成功,但超前意识总是指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说,四职高迁到县城后,校园成为民办普通中小学。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又成了一所民办职业学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