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其作品《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他最推崇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之前张爱玲的才华不太为文学界重视。夏志清在他的书里说,张爱玲的小说可能是中国当时候最好的小说作品,并介绍张爱玲所用篇幅超过鲁迅,初次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地位。从此,人们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及其她本人也成了被肯定、被研究的对象。
今年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很多人都想起她,也有很多文章在热烈讨论着张爱玲的作品及其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由夏先生编注的“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纪念版”《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也适时地出版了。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封面其中除了张爱玲在美国跟夏志清通信的内容,还有夏志清的【按语】。这部分是夏志清对信里所提到的内容做了一些背景和事实的注解和说明。虽然笔者并不认同作者这种发表私人信件内容的做法,但是对于了解张爱玲的生活经历,更加多地了解张爱玲的作品,这本书还是挺有资料价值的。
一、 通过信件可以更真实了解一个人
陈子善在《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的序里这样写到:
“各类手稿,哪怕是未完成的手稿的发现,都有可能支持、改变乃至颠覆原来对该位作家的评价。而书信和日记,是应该把它们包括在广义的手稿范畴之中来理解的,因为它们是特别意义上的一种创作。正如我一再引用的鲁迅的一段话所指出的:“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
信件,往往比一些文学作品更能展现作者内心的想法,创作的过程,生活的境遇等等。尤其这些信件大都是张爱玲后期写给夏志清的信。谈论到她的作品,她的生活,尤其重要和珍贵。
信件有它的固定格式,却框不住溢出纸面的感情。人都说见字如面,可如今有更接近于见面的形式,各种通讯方式,语音、视频随时可接通,方便的手写信形式,几乎绝迹。
可是很多时候又会怀念那种车马慢通讯慢的朴素浪漫。
一封封的信摆在面前,看着对方出自对方手下写的独特文字,一种别样的心情。信件里的文字往往是最真实的内心感受的倾诉。
看了《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忽然很想写信。虽然现在人很少写信,但不得不说信真的是记录生活,升华感情的好媒介,如同流动的日记本。留下那年那月那日的印记,多少年以后再重新打开。
看名作家张爱玲的的“流动日记”,了解她的生活故事,知晓她创作的故事,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她本人及其她的作品。
全书张爱玲的信共有一百一十八封,按时间排列,按发信的地址分成六组:华盛顿、俄亥俄州牛津、曼哈顿、麻州康桥、加州柏克莱、洛杉矶。书中关于“张爱玲的信件原文照抄,措辞、笔误,均不加改动。”这样很是真实,得以见到张爱玲的笔迹也很是惊喜。
二、信里写了什么?
01 经济窘迫到影响创作,令人惋惜
“赖雅身体越来越坏,每月只领到社会福利金五十二元,连付房租都不够。爱玲在改写小说期间,电影剧本也不写了,只好靠翻译工作来维持生活。”
之前夏志清有说过,张爱玲后期生活确实过得不好,这也让她在疲于应付生活的时候,难以全心全力创作。
在信中可以看出张爱玲那时很是缺钱,用翻译工作来赚生活费,而丈夫赖雅身体不好,还需照顾。
张爱玲的作品,《粉泪》也出版失败,她自己分析,一因“英文本是在纽英伦乡间写的,与从前的环境距离太远,影响很坏”;二是因为一九四九年爱玲曾把《金锁记》改编电影,片虽未拍成,“留下些电影剧本的成分未经消化”。
可见,张那时的境遇的确糟糕得让人觉得太过惋惜。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因外界的种种原因而无法全心创作,真的很可惜。
张爱玲与其丈夫赖雅02 冷峻写作风格背后是一个内心极度不安的灵魂。
张爱玲在信中的态度真的谦虚、愧疚得让人心疼。可能是她本来不善于与人交际,能得到别人的帮忙之时除了不胜感激应该就是内心的不安和自觉的愧疚了。在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信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词语“非常感谢”“实在抱歉”“实在过意不去”“愧疚”“非常感愧”“惭愧”“惶愧”“负疚”“歉疚”“guilty(内疚)”等等这样的词汇,多次出张爱玲写给夏志清的信件中。
还有,“我确是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也就只好不说了。”“非常感激你给我的impeyus""……一直关心我的写作,这些年来给了我很大的精神上的支持,你也已经给了我很多,我也不再道谢,你也千万不要抱歉,更使我不安。"每次看到这样的话,都觉得张爱玲真的是知恩善报又谦虚谨慎的人,她总是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与周围人的关系,看得出,她非常感激夏志清的帮助,非常珍视他们之间的友谊。
以前觉得张爱玲的文字冷得让人不寒而栗,又真实露骨得让人无法反驳。多少关于人生、爱情、婚姻、男人、女人的解读都是那么精辟。好似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看客。一封封信看下来,仿佛可以看到那个文字里叱咤风云毫不畏惧任何的女英雄,又看到了在生活面前卑微的创作者,在朋友面前满含感激热泪,让人心疼的弱女子。
03 亦师亦友的专业交流
在张爱玲同夏志清的通信中,他们谈创作,谈读书,谈健康,谈家常等等话题。尤其是关于文学方面,真的是高手过招一样。
在某次的信中,张爱玲说起收到夏志清寄的书《中国古典小说》。当看到夏提到《红楼》那章后,就迫不及待地抄下其中提到的书单去找书了,“抄下一个书名就跑去借”这话说的真是有了画面感。
看到这里,也有同感。每次听到“书单”俩字,就好似收到了“出发”的命令一样,慌忙记下来就去找书。好在现在找书买书非常方便,随就有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尴尬病。
张爱玲信中提到,宋淇说“他承认我的《红楼梦》比谁都熟。后来就有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
在信件里张爱玲还写了一些自己的生活感受,如果有这样一个可以谈论生活感受,又可能探讨专业,而且可以随心说的话,真的是挺好的。
尤其是夏志清在书中谈论到自己的婚姻,离婚,出轨等等。坦白得让人措手不及。
有人说夏志清是最理解张爱玲的人之一,确实认同,如果生活中有这样一位可以谈论生活感受、事业细节和感情冷暖,真的是很幸运的。
书中插图之一(张爱玲所写的信)04 张爱玲后期的离群索居的生活
张在后面的信里面多次提到“搬家”,甚至说是“天天搬家”,原因有俩:
一是躲避“虫患”,其实是自己太过敏感。去看这医生,诊出是皮肤过度敏感。后来她写:除了怪我糊涂,没更努力去找好医生,白糟塌(蹋)了两年光阴。
她还几次提到去看牙齿。搬家和看牙齿,占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她的话说是“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想想连看信的时间都没有,那是怎样地忙碌和劳累。
第二个原因是张爱玲不太想跟外界联系。
可能本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筋疲力尽,对于不相干的打扰,想必也是无力应付的。
她几次在信中说到类似的话:请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免得我接听不慎,把人都得罪光了。
自己无力应付,也怕得罪别人。地址电话不想让更多人知道,多次嘱咐夏志清保密。
想想也是,作为名人,会有很多人想不到的烦恼。不算生病花时间力气,就是写作也要精心,再说张爱玲又是很容易内疚的人。如果有人打电话过来,接不到,又怕人误会。还不如索性保密,隐居起来,留着自己慢慢应对生活和腾出精力写作。
三、维系来往的信件的是真挚的感情
张爱玲后期在美国,与和美国作家赖雅结婚之后,仍然居无定所,经常搬家。
夏志清深为同情,为张爱玲提供帮助,帮她联系出版社。皇冠出版社陆续出版张爱玲的作品,后来还有影视改编等,张爱玲的生活境况得以改善。
张爱玲感激于夏志清的知遇之恩和鼎力推荐,已经多次的热心相助。张爱玲平时不爱跟别人打交道,不善于交际,但却几十年都与夏志清保持联系,书信往返。可见两个人的友谊之深。
读完《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对张爱玲又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人都说她的文字冷得让人不寒而栗。可是看了她与夏志清近三十年的来往信件。张的谨慎、克制、不自信、敏感和温柔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了。
有对待创作方面的一丝不苟,因为别人翻译不够好,自己又总是深陷病痛而焦虑;因精力不够而内疚太多事情搁置;因怕无法及时得体地回复别人而选择将自己隐藏起来。而她与朋友拉家常似的信里也有着温柔的关心,几乎每封信尾都会问候王洞和自珍,哪怕是百忙里偷得时间匆忙回信。记忆犹新的是夏志清说到自珍智慧不开,只在乎吃时。张爱玲暖心回复:她“极可能是幸福的”。相比于自己幼时的种种遭遇,张爱玲应该是极其羡慕自珍有疼爱自己的父母的。
哪怕是在离世前的最后一封信里,她还在关心着夏志清及其家人。“你和王洞、自珍都好?有没旅行?我以前信上也许说过在超级市场看见洋芋色拉就想起是自珍唯一爱吃的。你只爱吃西瓜,都是你文内提起过的。”提过便记得,如此的在意和温柔,也是张爱玲的人格魅力之一。
信件都已经拆阅,故人也早已离去。唯有那份友谊长存,那些作品依然在被后人传阅、赞赏、解读中熠熠生辉。
张爱玲的作品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她本人也有着独一无二的传奇故事。从她的作品,她的信件中,变得立体鲜活,让人越发不能忘记。
我是橘子,欢迎关注我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