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背后

作者: 沐一布 | 来源:发表于2024-03-24 23:54 被阅读0次
    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被“霸凌杀人案”搞得人心惶惶,作为父母,都会自动联想到自己的孩子,所以特别能产生共鸣。霸凌行为已经成为如今最关注的话题,每个霸凌与被霸凌者,都是大众研究的对象,施害者与受害者的教育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从这个事件来观察,最明显的一点是:施害者与受害者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当然,学校也有相应的责任。

    1、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父母不在身边,也没有联系方式,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即使是奶奶的照顾,也取代不了父母的角色。因为奶奶年纪大,作为孩子,我们要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攻击性,不敢提要求,更不敢跟奶奶发火,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会自动变得没有反抗的能力,被霸凌,也许就是这种关系造就的。或者是这种关系导致的问题之一。

    电影《少年的你》讲述的就是校园欺凌事件,被霸凌者陈念,因为妈妈常年不在身边,即使受尽各种凌辱,也无法向妈妈求助。这些孩子就像被放养的“流浪儿”,虽然没有流落街头,但是他们的内心如同流浪的孤儿,无依无靠。

    2、父母的回应,决定了孩子面对霸凌的态度

    有人说,当我被人欺负的时候,我回来告诉父母,父母要么批评我惹事,要么骂我怂,从来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做,或者帮助我。还有人说,我跟爸爸说有同学欺负我,爸爸说那是喜欢我,不是欺负,从此以后我便任人宰割,不会反抗。

    不会反抗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了自己的防御机制,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身体边界,所以才任由霸凌者侵犯。这样的相处模式还是来自于家庭,因为父母一开始没有帮助孩子捍卫自己的边界。

    3、父母的霸凌

    小时候,我们村有很多的“小混混”,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是被父母粗暴对待过的。父母非打即骂,让他们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成为施暴者,有的人最后走进了监狱。

    还有另一种亲子关系模式,就是被父母“霸凌”之后,成为受气包,不敢对抗暴力,最终成为被霸凌对象。

    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与亲子关系息息相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客体,父母给予孩子力量,孩子就有能力对抗暴力,即使没有能力,孩子也会向父母救助。假如父母自己都欺负孩子,那么孩子的力量就被削弱,无法对抗暴力,更不会向父母求助。

    4、父母的态度是孩子的底气

    小七今天回来突然问我:妈妈,被同学扇了一巴掌是不是霸凌呀?我说是的。孩子告诉我,说有同学欺负她,这个同学还不止一次冒犯她。孩子可能感到委屈,说的时候还带着哭腔,我详细了解之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她的班主任。

    我跟老师发了一条信息:

    我说:这个孩子不是第一次欺负小七了,一开始可能是因为调皮,所以一再试探边界,没有人反抗或者重视,孩子就认为可以欺负别人,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小动作,或者动手打人。

    希望老师们重视这个问题,如果上升到霸凌,性质就不一样了。孩子保护不了自己,那就只能家长来保护了。

    希望老师让这个孩子给小七道歉,并保证以后都不会再欺负小七。

    我们作为家长,目的也是解决问题,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望老师体谅!

    老师的态度也很积极,并回复会及时处理。

    我的态度强硬,没有丝毫犹豫,因为我明白自己的态度是孩子的底气。我一直表扬小七,说她做得好,相信妈妈,向妈妈救助,爸爸妈妈一定会尽力保护她。

    我还跟她说我已经联系老师,要让这个同学受到惩罚,小七如释重负,搂着我的脖子说:谢谢妈妈帮助我。

    我曾经处理过青儿与同学之间的小摩擦,因为态度不够强硬,还私下找对方的家长解决,之后却拖泥带水的给孩子造成困扰,青儿的同学只是收敛了一些,但是却还会有小动作,让青儿很不自在。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我不再犹豫,也不怕撕破脸,我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孩子看到我的态度: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边界,任何人都不能侵犯。

    孩子的事无小事,成人认为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孩子正在经历的“大事”,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雏形,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在发出一个信号:孩子的情绪出问题了,需要父母及时的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校园霸凌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vr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