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 学习记71-72

老子 学习记71-72

作者: A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06:41 被阅读0次

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恭闻大道无物不在。至理无事不周。人之知识。本难徧及。即令徧及矣。犹不可自恃。常以不知自处。乃能不蹈于知不知之病。奈何人多耻于不知。遂以不知为知。不惟己之真知已丧。其所之者。与所不知者。皆不可信。亦思圣人是何如处知。乃自取其病乎。今日讲者。正是此义。

此章经旨。因世人好强不知以为知。指出病根。重辞复语。教诫谆谆。

强不知为知 毛病真大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真正高明之士,什么都知道,一切都非常了解。但是,他虽真聪明却装糊涂,虽然一切知道了,外表显露出来的是不知,这是第一等人。可是其他的人,自己根本不知,却处处冒充什么都懂,这就是“不知知”,这是人生的大病。老子这两句话,指出人类千万年来的通病。依我们读书做人几十年的感受,老子这句话极有深意。世界上“不知知”的人太多了,都是强不知以为知。明明不清楚,反而冒充非常了解,这是人们大病之所在。所以,学问真正到家,极端透彻的,他反而是无知,所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在文字的组合形态上,后世的文字写法就不同,这是秦汉以上的文字。那个时候,写文章不像现在用笔写,都是用刀刻在竹简或石头上,所以文中的介词尽可能都省掉了。如果现在来写古文的话,应该是“知而不知是为上也,不知而知是为病也”。如果现在用白话文写的话,想写得清楚,要二十多个字,那岂不是又变成不知了吗!有时候越简化反而越容易懂。

除了说明知识以外,老子始终离不开修道的话。为什么现在大家学打坐修道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你知道得太多了,又是禅宗,又是密宗,又练气功,又搞观想,但是任何道理都没有清楚透彻。大家都是不知而妄求知,这里任脉通了,那里督脉通了,结果都是病象而已。所以“不知知,病”,就是强不知以为知。

真正的“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非常简单。可是,现在也有许多的人都有打坐的经验,明知道要万缘放下、一念皆空,可是坐起来就是放不下,空不了。什么东西空不了呢?就是这一“知”空不了,思想观念在脑子里转个不停;分明教你放下,你却什么都放不下,所以就难在这一“知”

以禅宗香岩禅师的公案来讲,他打坐参禅学佛二三十年,仍未悟道,他想自己没希望了,决心不再搞这个玩意,但也没有还俗,只是不再去用功参禅了。他改弦易辙去种田,想把身体练好,这样过一辈子算了。他本来参禅盘腿很用心思,后来这一改变,什么都放下不去管了。有一天挖地,挖出一块瓦片,他捡起来随便一丢,瓦片刚巧碰到一根竹子,啪地一声,他悟道了。因此做一首谒子:

一击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 声色外威仪

诸方学道者 咸言上上机

真正的“道”,用不着做工夫,诸方见道的人都说这就是上上机。自此以后,许多人学他,拿竹子来格物致知,打瓦片,打了几十年也悟不了。所以,借用他人的什么方法是没有用的。这是讲“知”,当你到达了不知之境,天地人我皆空的时候,自然就成道了。这是一个由形而下的知识,到达形而上“无知而知”的道理。

装聋作哑 自在无争

再其次,做人的方法也是这样。比如我们都晓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诉郭子仪的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做长辈的,有时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装作没有看见。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可是,在我也是只会说而做不到,所以,一辈子也没有福,看不见的也看见了,听不到的也听到了,始终想学“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烦。“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处,尤其是做长辈的,或者做校长的,或工厂老板的,有时候要学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时犯一点小错误,你要偶然装作看不见,下一次他就不会错了。“知不知”是真聪明、假糊涂。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两个“病”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就是名词。老子说圣人懂了这个道理以后,讨厌生这个病,所以他不求知,因而没有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因为懂了这个道理,他就不犯这个错误,所以永远不病。换句话说,一切凡夫普通人,都在病中。这个毛病在哪里呢?就在知道得太多。西方哲学有一句名言:“知识越多痛苦越大,学问越好烦恼越深。”

我们看到许多学问非常好的人,既不做官又不出世,只坐在那里忧国忧民忧世间,这岂不是“病病”吗?像清朝名士袁枚引用宋人的诗:“羡他村落无塩女,不宠无争过一生。”一位饱学之士,反而羡慕粗陋的乡下老太婆,一辈子过着平凡的生活,既安静也没有得宠或光荣,但是,也没有受过打击啊!“不宠无争”过了一生,真有福气。袁枚,因为他得过宠也受过惊,所以才看到别人的平凡是福气。真正乡下的老太太们,恐怕还很愿意到都市得得宠吧!所以,人没有吃过苦头,不晓得平凡是幸福;吃了苦头以后,才晓得平凡就是幸福。

又如陆放翁轰轰烈烈的一生,后世直至满清末年,都捧他为爱国诗人,成为他新的封号。但是陆放翁有一句名诗——“十年烟笼废春耕”,因为他是南宋时代的人,知识多了,对国家的爱心也就太大了,所以感慨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读书,最好没有读书只是种田,天下国家万事不懂,也就少痛苦少烦恼了。这是讲形而下知识与痛苦烦恼的关系。

下面这章是老子对时代的批评,对历史发的牢骚。

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恭闻自古天道人心一而已。天道贵虚。人心贵谦。天道不虚则无以容万物。人心不虚。则无以克己而制行。会此窍者。无所往而不善。不会此窍。居之不广。生之必厌。恃其知。求其见。偏于爱。矜于贵。以无忌惮之心。必遭神明祸淫之报。人能视圣人以为法。又安有大威之至乎。经中所言。盖是此义。

此章经旨。以畏威导天下后世。使人知畏威。则凡立心制行。无往而不善。故以圣人示则焉。

不愚弄社会人民 自爱而不自贵

此章对统计者提出的讽谏,颇有警世之意。老子所谓的【圣人】,应该含威不露,了解并爱惜自己决不自抬身价。统治者只有具备【圣人】的智慧,才能够善待民众,不被民众所厌弃,这是一种具备足够的自知与知人之明的人。统治者(行政/技术如是)一旦失去了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欺压和剥削人民,则会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就会落得个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世人多数沉迷在对于金钱、权势、名誉的欲求之中,但他们却又因此而迷失了自我,根本无法得知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人应该自尊、自爱,要有自知之明。这样,人性才会完善。五位一体,当下如此,国家混乱,必有老庄,文学术语,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可思议,如是如是。

见惑:身见  边见  见取见  邪见  戒禁取见

思惑: 贪    嗔      痴        慢      疑

第九品 金刚经 一相无相分 见思惑

文字的问题要先说明一下,“厌”这个字,现代普通的解释是“讨厌”之“厌”,可是,古文有时候是借用,作为“压迫”的“压”字解。“民”字,也不能看做专指老百姓或指国民。秦汉以前书中的“民”字,相当于现在白话文中的“人们”、“人类”,如果当成“老百姓”、“国民”的观念看,会把古书读错的。

“民不畏威”,一般人并不怕政治的权威,政治到达最高的成就时,就是天下太平的盛世;当道德的政治达到不需要威权的时候,人们会自动自发呈现出道德,不需要刑法了。道德的政治,做到没有任何形象上的威严时,才是真正的威严。当然,这要靠每人自动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依靠外在刑法的管制。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是玩弄的意思,“居”字真正的意义是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社会。“无狎其所居”这句话,就是大政治不玩弄这个社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政治。

如果要严格研究这句话,需要列举古今中外某些大政治家如何玩弄这个社会。但是真正高明的政治,是不玩弄人,更不会愚弄社会,也就是后世所讲“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的道理。人不可自以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丧失道德。贪图物质享受的人“玩物丧志”,自己的情操会堕落。“无狎其所居”,也是这个道理。

“无厌其所生”是不要压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类的道德能持续发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前面的“厌”字应念成“压”,可是不能死啃文字。研究训诂之学,又叫做小学,所以我常说要认得中国字。例如一个“张”字,不要以为只是一个姓氏,另外还有开张大吉、紧张等等,这些“张”字都因转借而用法不同,各有其意义。上古的字,只有几千个在运用,所以,同样一个字,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多种观念。现在用白话表达的话,有时候要用好几个字才能表达一个观念。这属于外文的方式,而中国文字不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很多观念。

“夫唯不厌”,因为你不施加压力给社会人民,“是以不厌”,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压迫,自然会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乐。我们看动物世界,只要合于天时地利,那些动物自然就活得很好。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这是讲一个道德领导的哲学,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德哲学。人要能够自知,要有自知之明,老子在第三十三章讲过“智”与“明”两个字,就是“知人者智”,能了解别人,那是聪明智慧;“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才算明。天下明白人很难找,真正的明白人,就是能够了解自己,但是,人永远不了解自己。所以说,只有圣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没有主观的成见,达到无我的境界。圣人也能够做到自爱、自重;能够尊重自己,才能够尊重别人,也才能够爱人。但是圣人“不自贵”,自己不认为高贵,不像一般人有了学问、有了地位、有了钱,就认为自己了不起,那就完了。那是彻底的凡夫,平凡的人。“故去彼取此”,真正的自知自爱不自贵,就是能舍弃了自贵自见,那才是圣人之道。

相关文章

  • 老子 学习记71-72

    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恭闻大道无物不在。至理无事不周。...

  • 老子 学习记80

    80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

  • 老子 学习记78

    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

  • 老子 学习记81

    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

  • 老子 学习记79

    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恭闻以我...

  • 老子 学习记68

    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恭闻...

  • 老子 学习记69

    69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

  • 老子 学习记66

    66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

  • 老子 学习记67

    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

  • 老子 学习记70

    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 学习记71-7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yi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