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
成书
本书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曲阜湖上村人,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他自幼即渊源家学入孔孟颜曾四氏学堂读书,“工诗赋,博典籍”,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同时也留意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基础。
“孔尚任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立场和思想倾向的士人,一需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对康熙皇帝一度怀着强烈的感激之情,但因为不得志,他对清廷的掌权派不满,他希望施展才能,不羞谈仕途经济。但在浊流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情操,并且对历史和现实有自己的见解。他时而讴歌新朝,时而怀念故土,时而攀附新贵,时而与遗民故老神交莫逆。清初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形成了他复杂的变化着的思想立场。”
——文学史家赵景深
孔氏有着正统儒家的血脉,对满人统治难免心生怨愤。他博采南明遗事,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戏曲。他对此满怀信心,以祖传“春秋笔法”隐恶扬善,以期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但看他有褒有贬,作《春秋》必赖祖传;可咏可歌,正雅颂岂无庭训!“
康熙五年(孔尚任十八岁时),中秀才。三十岁时,乡试未中。于是游石门山,欲选胜结庐,隐居其中。于此期间,写成《桃花扇》初稿,而未饰其藻彩,初备骨骼而未有血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孔尚任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治其夫人张氏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家谱》与《阙里志》,教习礼乐子弟,采访工师,监造礼乐祭器,至秋皆竣。十一月,康熙亲自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荐举为御前讲经人员,撰儒家典籍讲义,在康熙面前讲《大学》,又引康熙观赏孔林圣迹,颇得褒奖。康熙破格升他为国子监博士,足以见得恩荣之盛。他对康熙皇帝一度怀着强烈的感激之情。
“书生遭际,自觉非分,犬马图报,期诸没齿。”
——孔尚任《出山异数记》
二十五年夏,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去淮扬,疏浚黄河入海口。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石涛等名士,为他们的爱国思想所感染。又重游南明故地,感慨良多。他将故国忧思和兴亡悲慨诉诸笔端,《桃花扇》逐渐有了血肉。
康熙二十九年(1690),孔尚任回京,开始了10年京官生涯。康熙三十年(1691),购得唐代宫廷著名乐器小忽雷,与顾彩合作完成《小忽雷传奇》,为《桃花扇》积累了创作经验。三十九年(1700)三月,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桃花扇》终于问世,一时洛阳纸贵。
入戏
《桃花扇》着文于南明遗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将个人悲喜、国仇家恨付与了一场桃花——
崇祯末年,复社名士侯朝宗赴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未归,寓居莫愁湖畔。
“烽烟未靖,家信难通,不觉又是仲春时候;你看碧草粘天,谁是还乡之伴;黄尘匝地,独为避乱之人。(叹介)莫愁,莫愁!教俺怎生不愁也!”
当时隐居南京的阉党阮大铖为复社士子所不容,欲结交复社,挽回声名。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遂通过杨龙友助推侯、李结合又重金置办妆奁,以笼络侯方域,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得知此事,侯方域犹豫彷徨之时,李香君却怒却妆奁,道:“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气性刚烈,傲骨铮铮,侯朝宗自叹不如。
“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
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
混贤奸不问青黄。”
经此一事,阮大铖怀恨在心。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权乱政,排挤东林、复社士子。时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兵逼南京,侯方域遂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离开秦淮一带。阮大铖进一步施行报复,迫害复社士子,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香君不从,以死相抗,血溅桃花扇。杨龙友感慨万端,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朵朵桃花,缀以枝叶,是以桃花照。
“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
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
摘的下娇色,天然蘸好;
便妙手徐熙,怎能画到。
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
写意儿几笔红桃。
补衬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
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
清军南下,史可法困守扬州,拒绝降清,沉江殉国。侯、李于栖霞山相逢,在张道士点醒之下,双双遁世。
出戏
《桃花扇》所书,并非子虚乌有之事。如孔尚任所言:“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随后清军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往南方。同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是为弘光帝,仍续明朝,史称南明。
随后清军快速渡河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失守。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后来,虽又有隆武、永历小朝廷,都不过是强弩之末。
全书叙写国仇家恨,感时伤事,尽显黍离之悲。明清易代,对于旧朝士人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鼎革,更是家国与文化的颠覆。他们在明与清的历史夹层中,痛苦地进行内心挣扎。
“演的快意,演的伤心,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观之,明朝灭亡说明旧的统治机制已无法延续,各种矛盾长期地积累起来——土地高度集中、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明清之际,外国势力开始侵略边疆地区,日薄西山的明王朝显然无法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而清王朝完成了。清入关后,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取得阶段性的飞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朝气蓬勃的,国势相当强盛,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明清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明朝和清朝不应该被割裂开来。《桃花扇》痛恨于山河变迁、故国不再,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感情也成为南明王朝的殉葬品。以悲剧作结,体现了“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奏响了一曲南明兴亡的挽歌。这种写法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窠臼,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产生深沉的思考,有其深厚的思想价值和隽永的艺术魅力。在我看来,这恰是封建士人狭隘爱国思想的体现。用一生来殉葬一个王朝,这种抵抗未免过于消极。
“桃花”,既是侯、李“桃之夭夭”的深重爱情,也是旧朝士人不满现实苦楚,“逃之夭夭”的一方桃花源。血染扇面画作桃花,血染江山何处桃源?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内容源自个人公众号【晨未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