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计划攒 10 万,到年末一盘点,离目标还有 20 万差距。」这段子大概说的就是我了。不过,既然已经落入消费主义陷阱了,那不妨把那些我用得很爽、相见恨晚的东西挑出来,来个盘点。当然本文所有推荐,都是基于个人的主观体验,难免偏颇,仅供参考。
我所提到的「硬件」概念,是相对于「软件」而言的。所以不管是数码、电器,还是生活用品,只要是有实体的物件,都在候选范围。遴选后的清单如下,以购入先后排序。
SYSMAX 书架
最初是在某篇晒桌面的文章里,看到这款读书架的。读完文章我就立刻下单了,多少有点冲动消费的意味。因为实际上,我读纸质书已经越来越少了,通常小说、漫画等休闲类的阅读都会在屏幕上完成。
但是买回来以后,才发现它意外地很契合「边用电脑做笔记/编码边阅读的」的场景——常规做法,需要将书平摊在桌面,低头看会书,再抬头看会显示器。有了读书架以后,能避免这样频繁地大范围视线切换,阅读体验舒适了不少。今年我用它读了不少编程相关的书,可以照着书里的案例直接在竖屏上 coding。
桌面使用效果当然单纯拿来看书也很好用,可以避免过分低头,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坐姿。书架自带的固定页夹也很有灵性,看中小开本的大部头书时,不至于要用手固定住书页。另外,虽说名为读书架,其实也完全可以用作 iPad 或 Kindle 架,尤其是用 iPad 阅读时,毕竟长时间举着还是很累的。
用来放平板理光 GR3
作为一个叶公好龙式的街拍爱好者,早就想要买一台理光 GR 了。犹犹豫豫,终于等到今年第三代面市。然而,李现的一条微博莫名让它成了「网红机」,害得我蹲点预约了好久才抢到。才到手的时候,心潮澎湃,立贴为证说要做个实干派,但是半年下来不过扫了三四次街,惭愧地很。
当然用的少不代表它不好用,相反,它很好用。但是这种好用,仅限于街拍。我敢断言,如果是为了街拍以外其他任何目的买它,肯定终究是会后悔的——28mm 的视角太接近手机、大底带来的画面提升不在大屏下观看豪无意义、轻便但终究比不过手机、APS-C 画幅下 f2.8 的光圈不会有太震撼的焦外……
但是一旦到街拍领域,它不引人注目的体积、高像素的大底、为单手操作设计的操控区、全功能的 fn 键和快拍模式,没有任何一款别的相机可以比拟。可以说,真的是「为街拍而生」的一台相机。它的所有逻辑,都是为了满足这一细分市场。甚至当你在关机时,它都会显示当天拍摄张数。对街头摄影师来说,简直就像是告诉猎人,今天猎到了多少猎物一样。
关机提示一些瞎拍
但是要说不满,也是有的。主要是这一代过分追求体积最小化,右手的操作区域实在是太逼仄了,牺牲了部分操作性。还有,使用一阵后,机身发热会很明显。最后一点,不是缺点的缺点——可能是我用惯了 35mm,28mm 的视角街拍,真的需要靠的很近。这大概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适应和运用自如的吧。
明基 PD2700U
我之前有一台戴尔的 2K 显示器 U2515H,今年考虑组个双屏,想上个 4K 屏。但是苦于预算有限,在大牌的几款平价产品 Dell U2718Q/ LG 27UK850/ BenQ PD2700U 间犹豫了很久。虽然最后选择了明基,但如果选了另外两款,我估计大概率也不会后悔。
选 PD2700U 的原因主要是它自带了个光线感应器,在「低蓝光」模式下可以实现自动的亮度调节——眼睛已经被 Apple 的 True Tone 养刁了,希望显示器也能实现类似的光线调节功能。
实际到手后甚至还有点超出我的预期,色彩什么自不用说,IPS 面板的漏光问题很小——比我的那块 Dell U2515H 好太多了。而且 4K 屏真的要比 2K 屏细腻的多,macOS 果然至少得用 4K。至于 2K + HiDPI 这种歪门邪道,和真实的 4K 对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屏幕对比另外它还自带了个音箱,虽然只是能达到听个响的水平,但是连 Switch 时,不用再单独接音频线,这点至比它的 Dell 前辈强多了。
Ember 保温杯
我爱喝拿铁,而且喜欢做 300ml 以上的量,放着慢慢喝。这就造成了一件困扰我许久的事:凉了的拿铁非常不好喝,这点不论是在冬天还是夏天都一样。单品手冲、美式等其他做法的咖啡,都不会有「凉了不好喝」这种苦恼,唯独拿铁,凉了就真的「凉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甚至还干过「微波炉二次加热」这种邪道行为——直到我发现了 Ember。Ember 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杯底放了加热元件,同时支持蓝牙连接,可以调节加热时间和温度。实际上它的蓝牙可有可无,只需要在第一次连接时,设置好保温温度即可,以后自然会按设定温度进行保温。
虽然一款电热保温杯,卖 5xx 很贵,但是它带来的幸福感,真的无法用金钱衡量——在冬天晚上,一整晚都喝到恒定 55 度的咖啡/ 茶/ 水,太安逸了。而且不用特地为它充电,只需要放在带电源的杯托上,可以一直保温下去。
唯一的不满是,保温拿铁时,如果时间久了,总会生成奶皮。那放久了岂不变成脱脂奶了?目前看来只好调低温度来抑制。
Apple AirPods Pro
AirPods Pro 是 2019 年最让我惊喜的苹果产品了。从一个主动降噪 & 蓝牙耳机多年使用者的视角来看,这完全是苹果又一次颠覆式的创新。如果说 AirPods 1/2 让消费者意识到,对于多数使用耳机的场景,「线材」是完全不必要的,那 AirPods Pro 就又一次教育了消费者,相同场景下,「主动降噪」是一件多么必要的事。
在 AirPods Pro 之前,我有一副一代的 AirPods 和一副 Bose QC30。分别用以应对不同的场景:AirPods 由于佩戴舒适无感,主要是在安静的环境使用,目的是不影响别人;Bose QC30 有很好的主动降噪效果,会在高铁、地铁等通勤时使用,以隔绝外界的噪音,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 AirPods Pro 的诞生,打破了这种隔离,苹果把 Bose 85% 的降噪能力(实际上抗风噪比 Bose 强,应该是不同降噪策略导致的)和 AirPods 85% 的舒适佩戴感糅合在了一起,打造出了真无线、真降噪的耳机。
合二为一以前就有人吐槽苹果耳机的造型,说戴不牢,容易滑落之类的。但这种设计,其实是苹果基于数以万计不同的耳道、平衡舒适与稳定的结果。这样才能在实际佩戴时,适合 99% 的耳道。我以为 AirPods Pro 是贯彻了同样的设计哲学——为绝大多数人而打造。所以,它能和真降噪耳机比舒适、便携,和真无线耳机比主动降噪,打遍市面无敌手。
AirPods 还有苹果一贯让人惊喜的设计细节:比如耳机上的按键并不能真的按下去,但当你按动它时,耳机里会发出模拟的「咔哒」声,效果就像 iPhone 上的 Haptic Engine 震动一样,几可乱真。再比如,当你取下一边耳机后,还佩戴着的另一边,会立刻切换为通透模式,不会给耳朵带来任何耳压感。
当然 AirPods Pro 也并非完美,我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扰。首先,听诊器效应是真的很明显,主要是走路时鞋踩地面的声音传导。其次它的橡胶耳塞并不能做到 100% 封闭耳道,我用了 L 号的耳塞,但还是多少有些漏音的感觉,期望以后某宝能有海绵套卖吧。最后,Android 手机连接毕竟没有 iPhone 连接稳定,有时会有单耳丢失信号的情况,不过应该可以通过升级固件解决。
罗技 MX Master 3
这是 2019 年,我最后购入的硬件产品。其实我有罗技 MX Master 1,用了三年多了,还在服役中。买三代的契机是因为我把一代忘在老家了,正好办公室的鼠标又坏了,一狠心就下单了。用了几日后,只有一个词:真香。
和第一代相比,外形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却在细微处做了调整。比如鼠标倾角更大了,握持更舒服,还有前进后退、横向滚轮的位置调整,说不上好坏,但要适应一下。而最大的提升,来自于全新设计的滚轮。
两代产品合照鼠标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件,除了左键大概就是滚轮了。MX Master 第一代的滚轮,就推出了常规的段落式和无极滚动模式,但其实并不太实用。因为要实现模式之间的变换,需要花较大力气滚动滚轮,而且会存在明显的界限,让你明确感觉到模式切换了。这导致我用无极滚动模式的情况很少。
但是 MX Master 3 的滚轮提升真的太大了,官方的说法是用了 MagSpeed 电磁滚轮技术。直观使用的感受是:每次滚动需要的动力更小了,模式之间的切换几乎无感,稍微加一点力就会变成无极模式;无极滚动中,再正常拨动它,就能切回段落模式。滚轮滚动声音小了很多,准确度感觉也有提升。而且换成金属材质后,不会再像前两代的橡胶一样,用久了卡进去各种难以清理的污秽。
虽然都是微小的提升,但是整体体验上了一个台阶。做个类比,就好像用过 90hz 刷新率的手机屏幕后,再用回 60hz 的屏幕,会有种微妙的不满足感。我现在在办公室用着一代时,总是无比想念家里的三代的手感。
尾巴
我是个热衷买各类数码产品和外设的人,但给我带来快乐的,并不是剁手时分泌的多巴胺,而是冬夜里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是一片嘈杂声中的安静歌声,是在桌面上铺开的得心应手的外设,是和它们相伴的安心感与幸福感。
对我来说,这些体验无论何时都是能「值回票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