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他的《活着》一样被许多人熟知。
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时代悲剧的产物。
《许三观》这部电影,2015年在韩国上映。
它就是根据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改编而成。
如果你没有看过这本小说,不妨来看看这部电影。
电影删去原著中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兰玉被拉出来批斗的一个片段。
我猜,也许是因为文化差异,如果不能准确表达,删去这段会比较合适。
┏1┛
许三观,健壮却特别穷,靠卖苦力谋生活的男丁。
父母早已离世,跟着叔叔过生活。
动荡的年代,自然是物资匮乏的。
到了许三观该娶媳妇的年龄,但是没钱,他还想娶村里最美而且有对象的玉兰。
叔叔给他出主意,卖血。
在这个村子里,卖血成了一种主流文化。
不卖血的男丁反而娶不到媳妇。
能卖血,表示男性身体健康且强壮。
许三观找到有卖血门路的阿方。
和根龙跟着阿方去了医院。
卖血前,阿方教他们要喝半碗水再去卖血,这样水才能浸入血液,卖更多的血。
蹲在河边,冰凉的水一碗接一碗下肚,直到牙龈生疼,膀胱有炸裂的感觉。
┏2┛
许三观卖了三瓶血,得到2000韩元和三个肉罐头。
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带玉兰买香水、猪肉、吃包子、喝咖啡。
以为水到渠成,不料玉兰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他,理由是自己有对象。
有对象,却心安理得花其他男生的钱。
说一句不太正的话:好看,就是资本啊!
许三观可不能轻易放弃,毕竟,自己所有的家当都花出去了。
他找到玉兰的父亲。
“如果玉兰嫁给别人,你们家就不能续香火。”
“但玉兰嫁给我,你姓许,我也姓许,以后孩子跟着玉兰姓,我们还能继承你爆米花的手艺。”
“我可以做上门女婿。”
三句话,加上所有家当,直接完胜玉兰的对象何小勇。
许三观如愿和许玉兰完婚。
┏3┛
十一年后。
他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一乐、二乐和三乐。
村子里的人都在传一乐越长大和何小勇越像。
许三观为了打破自己被戴绿帽的谣言,给一乐做了血测。
玉兰A型、何小勇B型,许三观O型血。
一乐的血测结果是AB型。
为此,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假如父亲是O型血,可不可以生出AB血型的孩子。
显然,一乐不是许三观亲身的。
玉兰这才和许三观坦白。
是何小勇强暴了她。
不用说那个年代,就是现在的年代,很多人对女性被强暴一事,主要责任还在女性身上。
许三观也责怪玉兰:“难道你就不会反抗吗?”
而这里有一个误区。
当女性受到强暴时,首先会本能地反抗。
但是,女性的力量本身就处弱势,在极度恐惧之下,很容易出现瘫软无力。
就算女性死命地反抗,像踢裆。
并不能帮助自己逃脱,反而直接导致对方愤怒极点,甚至杀害自己。
如果社会的男性不太友好,对女性来说就是炼狱。
比如印度,平均每二十分钟,就有一个女性被强奸。
┏4┛
“一乐,只有我们俩的时候你就叫我叔叔,当着你妈和别人的面才叫我爸爸。”
一乐为了保护两个弟弟,用石头将村里的一个孩子脑子砸瓢了。
对方要求赔付5000韩元。
许三观的态度是:不是我儿子,不关我的事。任凭村里人搬走老婆的东西。
而玉兰不敢吭声。
一个男人的面子被摁在地上摩擦,自私恶劣的一面也随之出现。
老婆只得去找何小勇为儿子赔钱。
就算何小勇是村里最富有的,但,钱,肯定是拿不到的,被羞辱一顿也是必然的。
许三观把老婆的委屈放在眼里,又去卖血,为一乐赔付医药费。
天天喝粥,孩子们已经饿得皮包骨。
一狠心,许三观决定带着孩子们去吃一顿包子。
出门前,趁老婆不在。
许三观和一乐说:“一乐,你不是喜欢吃地瓜吗?你去爷爷(许三观叔叔)家吃地瓜。”
区别对待,对11岁的一乐来说是一种残忍。
物资匮乏的年代,就算是吃地瓜,也不能饱餐一顿。
一乐忍不住跑去找何小勇,喊着“爸爸”,让何小勇给他买包子。
孩子的世界是直率而单纯的。
何小勇只是当做狗叫,劝了一句“快回家”,便狠狠地关上了窗。
┏5┛
世间有轮回,报应有因果。
何小勇得了脑炎。
危在旦夕。
只有一乐能够救他。
这种人的自私和无赖,不管现实还是电影,我们都会接触到。
一乐被迫去呼喊何小勇的魂魄回来。
“如果你是我的亲儿子,你是我最喜欢的那一个。”
11年的感情,受伤归受伤,它还在。
许三观闯入何小勇的家,带着被吓坏了的一乐和老婆回家过自己的日子。
一乐不幸遗传了何小勇脑炎的疾病。
治愈,需要三四万韩元。
许三观只得嘱咐妻子带着一乐先去医院办理住院,自己凑齐钱马上就去。
卖血成了唯一的出路。
在同一家医院,三个月只能卖一次血。
凑齐三四万韩元得等几年。
许三观去首尔医院的途中,一路卖血,一路攒钱。
一乐的病情不能再等。
情急之下,妻子只好将自己的一个肾卖了给一乐治病。
许三观到达医院,躺在病床上的不是一乐,而是妻子。
电影到这儿就接近尾声了。
┏The End┛
待妻子养好身体,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去吃包子。
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一家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修得圆满。
撇开那个时代的残酷。
许三观和许玉兰曾经都犯过错误,但他们选择原谅,互相扶持继续走下去。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处处给我们展现的是绝望,每一个绝望又出现希望的转折。
生活不就是这样,我们常常感到绝望,希望又紧随其后。
发自内心的爱,正是筑起希望的原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