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狂人罗大拿的故事》——《圆圈正义》

《狂人罗大拿的故事》——《圆圈正义》

作者: 墨书渊 | 来源:发表于2023-07-03 20:01 被阅读0次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出身豪门,他的祖父——第一代罗素伯爵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被维多利亚女王封为伯爵。

    罗素是一位世界级的导师,在其近百年的漫长一生中著述等身,其一生几乎就所有的重大问题向人类发表意见。例如中国问题,美苏关系,核裁军等等。20世纪对于世界的大多数人而言,罗素几乎成为了哲学家的典范。

    在他的自传中,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活着,有三个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那么,你羡慕罗素的一生么?

    老实说,在很多时候,我把他当作人生的反面,看到的是一个极度自恋、极其空虚的可怜生命

    对爱情的渴望,让罗素处处留情。

    罗素认为,道德的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罗素结过四次婚,情妇不计其数。他的空虚,需要从一个又一个女人身上获得满足,但却永远无法满足。罗素的爱,充满着对他人的利用,他爱的只是他自己。

    对知识的渴望,让罗素著述等身,但知识带给他的是更多的骄傲,更多的自恋。知识常常让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听不得与自己相反的声音。

    因为知识,罗素觉得可以对人类的一切事物说话,他向各国总理和国家元首发过不计其数的信件和电报,随着他发的信件越来越长,发的越来越频繁,收到的恢复就越来越少,这往往让他怒火中烧。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让罗素不停的从事社会活动。

    罗素爱人类,但不爱具体的人。因为抽象的人类只是一种完美的概念,它总是可爱的,对概念的爱只需投入脑力,但对具体人的爱则需投入真实的感情。每一个具体的人都不完美,都有可鄙之处。一个人越是陷入对抽象人类的爱,就越是厌恶真正具体的人。

    尽管罗素热爱民众,并为他们的苦难而痛苦,但他依旧远离他们,因为他身上的贵族气质,同普通人缺乏联系。

    罗素主张人人平等,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伯爵头衔。尤其当这种头衔能够为他带来好处时。

    在影片《魔鬼代言人》的结尾,魔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虚荣,无疑是我最爱的罪。”

    或可成为罗素一生的总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狂人罗大拿的故事》——《圆圈正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cc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