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单程旅行到玩儿命往返
读这本书,首先必须接受它的框架设定,置身其中才能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否则,看的时候心里老在想“这怎么可能嘛?这全是假的!”,那就没意思了。
这个故事的框架设定是这样的: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活人的世界,另一个是灵魂的世界,人死了以后,灵魂脱离肉体,从活人的世界进入灵魂的世界,但中间必须穿过荒原,荒原上充斥着数不清的恶魔,它们专门从事讲灵魂拉下水的工作,若灵魂被拉下水,就会变成恶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有了摆渡人。摆渡人就是带领和保护灵魂顺利穿过荒原的人。
迪伦,一个15岁的女孩,因一场火车事故死亡。她的灵魂进入荒原,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
崔斯坦已经护送过数不清的灵魂了,刚开始,他用心对待每一个灵魂,关怀他们,安慰他们,可是渐渐地他发现这行不通,因为灵魂们自私,虚伪,贪婪,完全没有把自己的摆渡人当成人看待,一味只关心自己的遭遇,为了自己而哭泣,伤痛。所以,崔斯坦变得冷漠无情,对灵魂态度专横冷淡,完全事不关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带领灵魂。
在迪伦遇到崔斯坦的时候,他就是处于这种状态。书里说他“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漠不关心”,而且还对迪伦表现出“幸灾乐祸,傲慢,嘲讽,戒备,爱答不理”的态度。
穿越荒原的途中,他们第一次遭遇恶魔,他紧紧牵着她的手,为保住她的灵魂全力以赴,也因此,迪伦才终于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故事从这里开始有了转机,当迪伦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之后,表现出冷静,睿智,让他觉得迪伦与众不同。开始对她萌生好感。
尔后,迪伦知道了崔斯坦的可悲人生,他没有固定的名字和长相,没有出生,没有未来,他的一切都由他所护送的灵魂限定,他必须选择灵魂更可能接受的名字和形象以及性格,以便完成任务。
在迪伦一起,从来没有灵魂关心过他的境遇,只有迪伦真诚关心他的痛苦,感同身受的理解他的世界。
他爱上了她,她也爱上了他。
可是迪伦必须穿过荒原,越过分界线进入灵魂的世界,而崔斯坦作为摆渡人是跨不过分界线的。他们相爱了,结局却注定要分开,并且永远无法见面。
迪伦跨国分界线到达灵魂的世界之后,毅然决然决定回到荒原寻找崔斯坦,并且要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崔斯坦一起返回人间,给他们的爱情一个可以生存的时空,也给崔斯坦一个真正的人生。
最后经历过千难万险,他们成功了,一起回到了人间。
整个故事,以迪伦出事故的列车隧道口和灵魂的世界这两个地方为起止点,中间有六个安全屋,每两个安全屋之间都充满着艰难险阻。
这趟旅行本是单程的,而迪伦却为了爱,把它变成了往返的。
2.迪伦的睿智
在书中,当迪伦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她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而她也已经预感到了这一点,那么木已成舟,不可更改了。她还在这儿,她还是她,如此已经是万幸了。”
这可以体现出迪伦乐观的精神,能够从最坏的境况中看到好的一面,这多么不容易。有多少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成天抱怨不断,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想想迪伦当时所面对的情境,她还能从中发现“万幸”,这种强大的乐观心态,实在让人敬佩。
另外,迪伦懂得“木已成舟,不可更改”,既然如此,就不要为它劳心费力了。这是很可贵的智慧。生活中很多麻烦和痛苦,皆来自于妄想,妄想改变那些不可改变的事情,妄想掌控那些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当迪伦知晓如果被恶魔拉下水,自己就会变成恶魔。她“一想到要变成那些东西不由得毛骨悚然。惊声尖叫,不顾一切,凶残暴戾。这些东西真的让人厌恶。”
迪伦内心的良善和纯洁由此可见。善良是一种智慧,不愿让自己与污浊的东西为伍,由内而外的厌恶那些凶残暴戾的东西,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意,这个世界总会对我们露出笑脸。
书中有一段,“哭有什么用呢?她问,语气中带着一种老道的成年人才有的睿智。”
智慧在于内心,与年龄无关。始终乐观,坚强,并且努力在生活中践行这种智慧,生活肯定会朝着光明的一面发展。
书中另外几处:
“她知道自己害怕也于事无补-----而且,这样的恐惧感之后把事情变得更糟。”
“她提醒自己,他对危险潜伏在何处要比自己看得准得多了。”
“此时的迪伦却出奇的平静。她昨天已经用了大半天的时间预想今天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最后她终于发现,除了迈出最后的脚步,随遇而安外,她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她已经能够正视危险,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感。
迪伦总是能够保持冷静,并且永远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能够迅速判断形势,作出睿智的分析,理解和决定。
智慧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而智慧是可以而且应该修炼的,遇事先告诉自己保持冷静,全面的去分析自己所面对的问题,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每个人想要自己生活幸福,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直面内心的恐惧感,就会发现,其实恐惧感比事情本身更可怕,恐惧感加深了我们对事态严重性的判断,从而使我们慌乱,所以针对事情本身进行思考,而不要针对恐惧这种感受。
3.崔斯坦为什么爱迪伦
世人多说爱不需要理由,我却要说,爱绝对需要理由。
崔斯坦爱迪伦,又很明白的理由。
初遇迪伦时,崔斯坦冷酷无情,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像行尸走肉一样,一趟一趟地做着任务。
与迪伦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认为“这个女孩已经让曾经的自己又回来了一部分。”
他说出了这样的话:“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
他的改变是脱胎换骨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迪伦。
迪伦,“她尽力去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身份该是什么样的感受。自我完全由身边的人界定,永远没有独处的时刻,甚至连自己本来的相貌都不知道。她想不下去了。”
“她不想哀叹自己命途多舛,他的坏运气更甚于自己。”
迪伦告诉崔斯坦:“你看起来什么样子并没有关系,真的没关系。你脑中和心中的那个才是真的你,知道吗?就是你的灵魂。”
崔斯坦觉得:“这个女孩竟然会有同情心,竟然无私地考虑他的感受,他的需要,这让他暗自吃惊。”
书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描述:“在他讲述的同时,迪伦在脑海中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或者是“迪伦听得入了迷”,或者“她脸上写满了感同身受的痛苦”。
崔斯坦爱迪伦,因为迪伦是一个无私,忘我,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全心全意去想象和理解别人说的话的女孩。
她不会整个心里只装着自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她能放下自己的痛苦,真诚关系别人的遭遇,并且认为别人的痛苦远甚于自己。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也能这样无私的关心别人,哪里还会有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哪里还会有融化不了的心灵坚冰。
这种移情聆听,力求理解别人,感同身受的能力价值巨大,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尽全力去践行,为了幸福,这种努力自然是值得的。
4.迪伦的家庭观
到达另一个世界------灵魂的世界,之后,迪伦说:“我不想见他们(指的是她的已过世祖母和婶婶),我只要崔斯坦。”
迪伦带着崔斯坦穿越回人间时,崔斯坦忧心忡忡,不相信这条路行得通,迪伦尽全力说服他,迪伦觉得如果回到人间却没有了崔斯坦,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迪伦还活着的时候,和她妈妈的关系不好,书中讲到迪伦死后回忆起来才发现她和妈妈的最后一次对话竟然是一次激烈的争吵。
迪伦的家庭观念淡薄,她也没有认为家庭对自己很重要或者家庭是不可缺失的。
迪伦5岁的时候,父母分开了,从此跟着母亲过,再也没有见过父亲。母亲喜欢念叨她,什么都要管着她。在她死后为数不多的几次对妈妈的回忆中,也只是想到妈妈的房子以及妈妈不会觉得迪伦是纯洁的。
家庭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也因人而异。
有时候如果家庭给予孩子的更多是伤害,痛楚和惨痛的回忆,那么这个孩子不会喜爱和感激这个家庭的,孩子只会怨恨和想要逃离这个家庭。
都说父母给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真的吗?世上有的是不像话的父母,为了自己的虚荣和面子而恶狠狠地对待孩子;孩子一旦做错了事,就责怪孩子辜负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贪玩,就指责孩子没有良心,父母勤苦工作供孩子吃穿上学,孩子居然贪玩;孩子想要自由,就说孩子是翅膀硬了,要飞走了,不管父母了......
这些来自父母或长辈的责难,哪一条是真正关心孩子的?哪一条不是父母长辈只在意自己的付出和感受而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
所谓无条件的爱,哪有那么容易做到。能真正做到的父母又有几个。
我觉得没有必要夸大家庭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温馨的家庭能给人温暖,爱和理解,而不健康的家庭只会给人伤害和阴影。
5.好的爱情就该像崔斯坦和迪伦这样
崔斯坦遇到迪伦之后,从一个冷酷无情,傲慢自大的人变成了一个温暖,有同情心,有灵魂,有人性的人,他“很久以来第一次为自己的命运黯然神伤”,“这个女孩已经让曾经的自己又回来了一部分”。
迪伦遇到崔斯坦之后,“过去几天的经历让她更好地了解自己。她不再是那个为装不装泰迪熊而犹豫不决的小女孩了。现在的她更加坚定,也更加勇敢。她已经能够正视危险,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在这方面崔斯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都说好的爱情会让相爱的两个人变得更好,更努力生活,更爱自己。
崔斯坦和迪伦的爱情超越生死,让他们两个都成长蜕变为全新的美好的人。
多么美好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爱情。
重读《摆渡人》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