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优享话题夺宝计划,话题“金融经济”

1.公地悲剧
英国中世纪的一个小镇上,住着十几户的人家。家家放羊,以出售羊毛为生。
镇上有一处草地,土地肥沃,草嫩多汁。镇上的人家都可以免费去那处放牧,不用出任何费用。
一开始的时候,草很多,羊很少。羊毛产量高,质量好,所以镇上家家衣食无忧,且和睦相处。
但是慢慢地,镇上人口越来越多,羊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草地确逐渐失去了自我养护能力。
后来发生了什么?你肯定也猜到了。
土地逐渐贫瘠,羊群无法果腹,数量逐年减少直至消失,镇上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不存在了。小镇家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生活日益贫困,繁华小镇变得破败。
从经济学来分析,这样的结果是注定的。小故事中的草地属于公共资源,人们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没有那么珍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说过:“许多人公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的最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对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关心。”
A家的羊越来越多,吃的草越来越多,势必会让B家的羊吃的草减少。可是,A并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他考虑的仅仅是让自家的羊吃得饱饱地,养更多的羊赚更多的钱,他也不会去考虑这种行为最终会导致的后果。这是人性的自私在作怪,所有人都是A。
2.野生珍惜物种的噩梦
全球历史上,很多物种都经历了濒临灭绝的威胁,有自然的原因,却更多是人类的原因。人类的活动,致使物种的灭绝速度加速了1000倍。
利益的驱使下,人类滥捕滥杀。对于那种既无需购买,又可从中获利的公共资源,所有的A都趋之若鹜。
鳄鱼,出现于三叠纪至白垩纪的中生代(约两亿年前),躲过了物种大灭绝,最终没躲过人类的捕猎。 野生鳄鱼作为一种浑身是宝的公共资源,引起了贪婪者的觊觎。人类大肆非法捕杀,导致了鳄鱼数量的大幅减少,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这种现象仍旧屡禁不止。
当北美洲未经开发之时,有超过6000万头的野牛生活其上,可谓无忧无虑,但当人类踏上这块土地的那一刻起,野牛们的噩梦也就开始了。在19世纪,这块大陆上竟然盛行起了捕杀野牛的行径,不可谓不残忍。1900年,政府开始干预,制定政策法规对野牛实行了保护,然而,此时,野牛数量也仅仅只剩400头左右了。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具有商用价值的动物都会面临这种威胁。比如黄牛,黄牛供给人类食用,消耗量是极为巨大的,但你会担心黄牛绝种吗?不会的。
另一种动物,大象,我们知道象牙极为珍贵,作为一种价值连城的公共资源,大象也在经历着灭种的威胁。
3.“催命符”or“保命符”?
就目前来讲,黄牛不会灭绝,而大象类的物种却会。那么究竟为什么大象的商用价值成了其催命符,而牛肉的商业价值却是其保命符?
按理来说,作为人类食物的黄牛灭绝的几率更大,可事实上却没有。
一方面,黄牛早就实现了人工饲养,仅仅作为食物是足够的,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花费巨大的代价去捕杀野生的。付出大于得到,自然也不会有人去费那个劲。象牙就不同了,可谓价值千金,有的是人去捕杀,因为得到远远大于了付出。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象类的物种属于公共资源,而黄牛属于私人所有。
前面提到过,人们对于不属于自己的,是不会关心的。偷猎者对大象受到的是猎杀激励,而非维护激励;农场主对于属于自己的黄牛(拥有产权)竭尽所有地进行保护,从中获得利益。
4.产权的重要性
公共资源具有一个特性,你在使用的时候,就减少了他人的享用,即排他性,却不具有竞争性,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免费使用。换个角度讲,公共资源是没有产权的,而私人物品拥有产权。
有产权,意味着有在法律上有权控制它的所有者,所有者为了从中获得合法利益,必会想方设法对自己的财产进行保护。
这也为解决公共资源被任意挥霍的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比如,需要解决“污染”的问题时,在政府帮助界定产权的前提下,出售“污染许可证”,让市场去监管;对于大象问题,部分国家如博茨瓦纳、马拉维等的解决办法是,允许捕杀大象,但你捕杀的必须是自家养的。
总结:人都有护短心理,对于自己的所属物,总是会想方设法护入羽翼之下。这是人的本性,善于发现人的本性并合理应用之,会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注:本文参考《经济学原理(第6版)》——曼昆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