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和腾讯的这个瓜。
大家都吃了几天了。
没想到,把辣椒涂在企鹅上,会有如此风味。
但说起辣,如果只想到老干妈,那未免没辣明白。
请注意。
前方敏感话题出没。
朋友翻脸撕逼高发地,私密部位红肿的肇事者,以及让你喘息、呻吟停不下来的独门配方——
《辣子曰》
辣椒。
爱的爱死,恨的恨死。
辣可以是辣妹子的火辣,辣也可以是辣手摧花的毒辣。
集诱惑与危险于一身。
海报中夺目的红色,悬浮着几片辣椒做点缀,每一位人物的架势,都是一副武林中人的泼辣派头。
美食圈本就是一个江湖。
而以辣闻名的江湖,自然是卧虎藏龙。
01
无辣不欢
中国人吃辣的历史不算久。
明末清初。
辣椒传入中国。
当时辣子便宜,能代盐下饭。
任何寡淡的食物经由辣子一点拨,瞬间来劲!
就在这短短的几百年。
在“懂辣”这方面。
中国的吃货们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比如这位妖哥,直接让他在西安吃出了名气。
不过。
大家都怕着他,这位吃货可会怼人了。
吃酸汤饺子。
你的汤和饺子馅都没有问题
但你的皮真的是有问题
妖哥的话,瞬间把老板吓傻了——
“皮子怎么了?”
有虫?臭了?有别的脏东西?
妖哥答:“厚了.......不是咱生意好,咱就可以不注重质量。”
酸汤饺子,皮肉汤必须三位一体。
汤必须酸辣。
肉必须够厚实。
皮作为肉与汤的过渡区,必须恰到好处。
妖哥评点酸汤饺子算是客气的了。
还有怼得更狠的,比如对着一位星级厨师这么说——
你们云南有食材
没有好的厨师
眼光辣,嘴也辣,说的对方脸上都挂不住。
这话是来砸场吗?
别急,听听妖哥解释——
你的菜很美观,很有形式感,但缺江湖气。
一道菜缺江湖气?什么意思?
妖哥没有说下去。
高手过招,点到即止。
在Sir看来,这种江湖气针对的是一种流水线式的生产。
大厨总逃不开这个魔咒——
认真做菜,出名了,开分店,加大生产。
于是,流水线式的生产,直接让每一道食物失去了辨识度,日益“麦当劳化”。
最终泯然于众人,终究会相忘于江湖。
所有人都怕着妖哥,可是又不得不佩服他。
大部分美食纪录片只会盯着大厨的烹饪技巧。
但是刁钻的食客同样重要。
正因为他们刁钻,大厨们才不敢含糊。
这样的“辣口神探”,《辣子曰》中多得是。
有人横扫湖南各地菜馆,为的是编撰出一部食物词典。
有人走遍全国,探访乡间田野,为的是领略“独门秘籍”。
02
辣无止境
说到辣椒。
什么老品种小米辣、红河的那刀辣、皱皮椒、小雀辣、丘北辣椒、螺丝辣.......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与辣搭配的食物更是门派众多,多得数不过来。
你脑海中第一个冒出的辣味美食是什么?
Sir想吃的当然《中华一番》里的魔幻麻婆豆腐。
所谓的魔幻麻婆豆腐 ,必须“六味一体”“豆腐与肉的绝妙味觉合奏”。
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在六味之上,川菜师傅甚至还能多一味——鲜。
麻、辣、烫、嫩、酥、香、鲜。
一口下去,味觉会短暂的麻痹。
接下来七种味道对你的味蕾进行轰炸。
醒脑醒神,下饭必备。
不想吃豆腐。
没事,辣味美食多得去。
油泼辣子。
我只要给你一碗陕西的油泼辣子。
油泼辣子配一切。
你信不信?
试下灌汤蒸饺拌油泼辣子。
先轻轻晃、慢慢提、戳破窗、倒出汤,先吃饺子后喝汤。
味道倍儿棒!
嫌这些食物太普通,不如来道黑暗料理?
既然美食圈是江湖。
江湖中除了有“名门正派”,自然也有“歪门邪道”。
在辣的江湖中,黑暗料理界绝不会不作为,他们炮制了诸多与辣有关的黑暗料理。
比如撒撇。
这是一道傣族料理,它是一揽子菜的统称,实质上是一种苦辣的料米线。
傣族人最常吃的是牛撒撇。
做法不难,但要准备的材料可多着。
鲜牛肉剁成肉酱,加入韭菜碎、马蹄菜、香蓼末、盐和辣椒面拌匀。
然后撒上芫荽和小米椒碎。
这些材料听起来都正正常常。
怎么就算黑暗了?
好戏在后头。
整道料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调汁水。
什么汁水?牛的苦肠水。
也就是牛肚子里半消化的草料,牛粪的未完成形态。
把牛苦肠里的汁液挤出来,再加水熬制,浇灌。
闻着臭,吃起来……
臭中有一股青草的芬芳!
把米线拿来涮一涮,汁水入口苦,回味却是甜的。
对他们来说,这道菜是解暑神器,他们相信牛吃百草,从苦肠提取的汁水,富含营养成分,清热解毒、健脾开胃。
最后,放上一颗涮涮辣,注入灵魂。
这颗辣椒一口下去,直接上头。
如果你嫌牛撒撇还不够黑暗,再给你推荐一道黑暗料理——
蚂蚁蛋!
注意,这不是类似于把“肉末粉条”文学化成“蚂蚁上树”,而是真的是蚂!蚁!蛋!
这也......太硬核了吧!
中国人吃蚂蚁(可食用蚂蚁)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
不仅仅百姓会吃,连皇帝也吃,甚至还派专人采集蚂蚁和蚁卵供皇帝祭祀宴会食用。
云南人民将这一历史传统发扬光大。
晶莹剔透的蚂蚁蛋长得像豌豆和糯米。
但你一吃,你就知道其中的区别。
蚂蚁蛋入口一咬,口腔里就会有爆浆的味道。
再加点辣椒。
一种难以名状的口感,瞬间让你说不出话来。
如果哪位勇士吃过,麻烦留言分享一下“吃后感”。
03
辣到世界的尽头
美食可以取悦肚子。
但对某些人而言,同时还是一个责任。
比如这位彭子诚老先生。
十几年前的他,曾经是体育记者的他,开始吃遍湖南各地菜馆,为的是编纂出中国第一部地方菜系大典。
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不闻名于天下,只想做点事的人。”
彭老爷子爱辣椒,也种辣椒。
每年他都会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几株。
他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
“辣椒这个菜在所有的蔬菜里边,它的服务态度是最好的。”
怎么说?
四月种,六月摘,一拨拨,你摘了又会结,可以满足你大半年的需求;
摘了后,你可以做出其它辣椒制品,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吃。
看似火辣的辣椒,原来这么亲民。
这一些辣椒小科普,都记录他的《中国湘菜大典》里。
普通人爱吃辣只是吃;
而他爱吃辣则直接弄出本书。
没有比这更硬核的粉丝了。
如果说编写词典是一种对辣的传承,那川菜师傅胶泥做的事则是在传播。
在宽窄巷子,三川九味是一家特别的川菜馆,老板开店不为卖菜,而是教人做川菜。
“让地球人学会做川菜。”
这是胶泥的梦想。
直播用英文教外国人做麻婆豆腐、请来专家讲解川菜。
胶泥正在身体力行地向世界传播着中国美食。
老外对辣椒不陌生。
只不过他们没想到辣椒在中国,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不要小瞧“中国辣”对老外的吸引力。
比如前几年关于老干妈的都市传说。
各式各样关于老干妈测评的视频,充满了各大视频网站。
△视频截自:小马在纽约
甚至在脸书上,还有个专门的The Lao Gan Ma Appreciation Society(老干妈爱好者协会)。
“哪里可以买到老干妈?”“老干妈怎样比较好吃?”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是这个社群的沙雕日常。
陶华碧自己都没想到。
自己忽然成了中外友好大使。
说到老外爱吃辣。
最出名的莫过于郭杰瑞这位老外了。
在他成为“战地记者”之前,他是一位吃播UP主。
他真正做到无辣不欢,每吃一件事物,首先衡量的标准就是辣不辣。
他不光会吃,还特地去学。
这位真粉丝绝对是“中国辣”走向世界鲜活的例子。
其实,中国文化最早走向世界的就是美食。
早期的华人在海外,谋生的手段总是离不开美食。
有华人的地方总少不了华人的餐厅。
辣椒,这种外来的作物,通过中餐,把别样的味道传播了出去。
成为不少老外开始了解中国的入口。
尽情地乘风破浪吧辣子。
放心。
你的身后有我们。
还有每一位兢兢业业的肛肠科医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