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界,“暖男”教育一度被奉为圭臬。
家有男孩的妈妈们认为“暖男”懂事、听话、谦让、体贴,将“暖男”当作培养儿子的终极目标。却不知这可能对男孩其实是一种毁灭式教育。
“暖男”让孩子失去了“野”的一面
“暖男”意味着性格温和,而性格温和的人,往往对激烈的体能游戏不感兴趣。
所以很多“暖男”不爱运动,不喜欢流汗,反而喜欢宅在家里。
而对于男孩子来说,不爱运动是致命伤。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多余的荷尔蒙无处释放,长期的压抑很容易孩子心理走向扭曲变态。
同时,对于男孩,运动是他们交朋友的重要手段之一,太暖的男孩往往很难参与到男孩的游戏中,容易成为同伴们孤立的对象。
这些孩子往往性格过分柔弱,身体受一点儿伤都大呼小叫,失去天性中本该有的勇敢和坚强。
“暖男”失去了本该锋利的獠牙
“暖男”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温顺懂事,善解人意。他们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听话,要懂事,要多为别人着想。
“暖男”凡事都讲究“以和为贵”,即使伤害到了自己的利益,即使自己受再多委屈,他们也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以别人为先,不对任何人抱怨,自己默默承受委屈。
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人不是“暖”,而是好欺负!因为“暖男”的不争取和忍让,最后只会让自己变成被人忽视的“隐形人”、“背锅侠”。
“暖男”在社交中,很容易失去边界
“暖男”在社交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谁都很好。
然而他们的这种过分呵护很容易越界。
他们的社交边界非常模糊,不懂得分辨轻重远近,他们分不清哪些人可以更亲密,哪些人需要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他们对每一个人都体贴呵护,对每个人都付出一样多。
特别是在异性之间,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错误的“暖男”教育,对男孩来说,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其实是妈妈们在按照女性思维去打造女性眼中的完美男人,这种教育都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它错误地束缚了男孩子本该有的天性,让男孩失去了本该拥有的野性和粗狂,让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软,甚至开始“女性化”。
男孩三岁之后,父亲一定要多介入孩子的成长中。
父亲更理解男孩成长的需求,他们更懂男孩是如何长大的,他们会从男人的角度带娃,这样孩子才能更富有冒险精神,求知欲更强,内心更坚韧,性格更阳光。
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有多“暖”,而是看他是否有勇敢坚韧的精神、守护家人的责任心、明白是非的底线、有原则的为人处世标准以及拼搏生存的能力。
不要为了培养一个“暖男”,削去男孩本该拥有的、点燃生命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