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河南省巩义市的康百万家族却兴盛400年;
横跨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
“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
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南有沈万三,北有康百万,
被尊为“中原活财神”的康百万是如何保持家族长盛不衰400年的呢?
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康家先祖在巩县(今巩义)康店镇洛河边安家。
康家先祖靠在洛河岸边开饭馆为生,
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
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
康氏家族发迹始于贩盐业,
六世康绍敬曾担任洧州驿丞和山东东昌府大使。
驿丞和东昌府大使是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税务、仓库的官员,官不算大,但他却能利用明代实行"开中法"(既以盐为中介,推动边防及内地和重要仓库运输的办法),为后裔奠定从商致富的途径。
明清时"行盐之法"主要由"官督商办",商、官交往甚密,商户最易暴富又莫过于盐业,这就为康百万在山东、河南之间经营盐、粮、棉,提供了信息和机遇,也为康百万了历代经营山东,打下了重要基础。
十一世康惠的父辈们为明朝尽忠效力,在李自成打破洛阳,杀了福王之后,收留下逃难的李妃,最后"康朱联姻",与李妃的的女儿结婚,使康百万锦上添花,富上加富,培养和造就了人才。
十二世康大勇毅然放弃功名,打破传统"土不经商"的世俗观念,利用清初康熙皇帝特重漕运、藩镇等信息,毅然改变传统在洛河做生意的习俗,大河行船,开劈山东基地,
"先有康大勇,后有兰水城",使康百万的经济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鲁南广大地区和江、淮沿河一带。
十四世康应魁(堂号崇公),利用青延镇压白莲教之机,捕捉信息,贿通清延百万大军的将领勒保等人,供应全军棉花、布匹,发了十年横财,开辟了三原、泾阳、富平等棉花基地,
"先有康崇公,后有泾阳城",加上先人在山东购置的资产,使康百万土地达18万亩,再次挂千顷牌。
"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头枕泾阳、西安,脚蹬临沂、济南,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就是这个时期叫出来的;
十五世康道平利用清延镇压捻军之机,组织团练,垒砌寨墙,终于使捻军未逾康店一步,
受到河南官绅以至清延重要官员赏识,保留下来的大量石刻中,有许多都是当时达官大员的颂辞,从而使康百万名声大振。
十六世康鸿猷利用慈禧、光绪回銮北京、路过巩县之机,大肆铺张,迎驾两宫,贡献白银万两,受到慈禧封赐,从而使康百万名扬天下。
即便是富可敌国的康百万,也难逃盛极必衰的命运。
康百万家族全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初叶,正是大清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
历时十年的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东捻,西捻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此起彼伏,西方列强相继进入中国,外国资本的输入,打破了清王朝因循保守的经济体制,陈旧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动荡的社会环境不可能不波及到康百万家族,
从这时候起,康家开始走下坡路。
而加速康百万衰落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大河沉船断财源。
1862年前后,清政府为遏制捻军活动,封锁黄河,运河等河道,并烧毁,凿沉河流上的所有船只,康家的航运船队遭受了灭顶之灾,断绝了主要财源。
航运船队是康家招财进宝的经济命脉,这个损失对康家来说是致命的。
此后康家虽多次重组船队,却始终没有恢复起来。
随着铁路的修通,水上航运失去了固有的优势,
因此,“大河沉船”可以说是康百万家族由全盛进入衰败的转折事件。
2.大修庄园耗财产
随着人口的增多,康百万家族从第四代开始大建庄园,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规格之高举世罕见;
这座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占地240余亩的庄园,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成为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氏庄园、牟氏庄园)之一;
3.接驾慈禧上百万。
晚清时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后又返京,路过巩义康店镇时康家斥巨资修建御道、浮桥和行宫,为慈禧太后接驾,用满汉全席招待两宫,花去大批银两。
这时康家已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为了装脸面,康鸿猷大事铺张,又给皇上敬献了黄金珠宝打造的贵重礼物,基本掏空了康家的积蓄。并献白银百万两,被慈禧赐封“康百万”。
4.坐吃山空吸鸦片。
在十七、十八代的25个子孙中有18个都吸食大烟,号称“十八杆大烟枪”的这些纨绔子弟肆意挥霍,坐吃山空,终于使这一显赫家族日渐败落。
据说当年康家子孙一天吸大烟耗费的银两相当于五千人的口粮。
因吸毒卖地鬻(卖)妻者有之,沦为盗贼乞丐者有之,家破人亡者亦有之,曾经显赫二百年的康百万家族此时真正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
新中国建立后,康百万第十八代子女共有40多人,除在外上学和迁居外地的15人外,其他人全被划为地主成分。
上世纪50年代,康百万庄园被充公。其中1/3的房屋被征用,也就是现在的康百万庄园景区,其他2/3的房屋被分给了当地贫农。
康百万家族虽然没落了,但家族管理、经营方式、处世哲学,仍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康家有一块中华名匾叫《留余》,“留余匾”现挂在主宅区一院过厅内,匾额犹如一面锦旗,呈波浪起伏之状,上凹下凸很富有动感,话说上凹意指“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留余”二字则取自中庸,强调凡事都需留有余地,不可以过分穷极,可见康家对后辈的教育极为重视,这也许就是康家百年传承的关键所在。
康百万庄园内有道院门上写着“居贵敬”,另一道院门上写着“行贵简”。“居贵敬”与“行贵简”的大意是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养;外出待人接物要直率诚信,仪表穿戴要简朴。
正如其家训中所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康家重视“读书”和教育,就像康家楹联上刻着“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康百万园里建有自己的私塾学校、藏书楼,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
为了有利于孩子的培养,按年龄段分开设私塾:设有儿童私,青年学馆,供康家的青年刻苦攻读,以期实现科场扬名,光宗耀族。
康百万家族的藏书楼冠名“经腴史华楼”,楼门外的一幅楹联耐人寻味。
上联是“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下联是“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
其意是勉励康家子弟,要在书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读,虚心请教,勇于探寻,学以致用。
此外康家还乐善好施,“尊严斗”是也康家人独创的,农户们向康家借米的时候,用的是正常的斗来称量,等到农户们来还米的时候,康家人就在斗里安插一个木片,这样看起来斗里盛满了米,其实斗的下面是空的,农户可以少还一些米,这个秘密只有康家人知道,帮助了别人,同时让别人觉得有尊严。
尽管康家有如此殷厚的财富,审时度势,敢为人先的品质,也挡不住最终衰败的命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没有永恒的财富,只有奋斗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