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我发了个朋友圈:一个朋友跟我聊天,她老公是老北京人,正好在北京西城区有一套返迁的小房子,正好是学区房,孩子上6年级,马上要小升初,她说正发愁呢,就找我聊聊。
我借此也了解点北京西城区的小升初情况,别看都是北京市不同的区,也是有差别的,差别还挺大。
这不是刚考试完嘛,她跟老师交流了一下,说都说北京的孩子不卷,这不卷学生可卷家长呀,而且大人孩子一块卷。
你想听这个喜忧参半的故事吗?我晚上8点发到评论区。
也许对你家孩子也有帮助呢,用点赞告诉我吧。
晚上8点,我准时在评论区写下这个故事。
这不是期末刚考完嘛,小学又不能公布学生的成绩,朋友就主要问了班主任孩子的成绩。
捎带脚,她又看似不经意地,问了老师往届的小学毕业生的去向,那些初中学校对小6孩子的成绩,推优,三好,择校技巧,老师的孩子前年也是小升初的经验,老师过往学生目前情况等。
太具体不能说,毕竟是隐私,只能说西城区六年级上学期的成绩应该都不知道,卷子没出分就上交了,到时候只有优、良、达标、不达标等,可能还会有一个大致的图表。
校内推优都没有,政策不允许。
评三好,老师完全不干预,因为出过太多事,甚至可能会学生自己组织,老师都不会出现。
择校说的一般,视野还不如我们家长知道的宽。
她儿子和过往学生的经验有一定价值,不过不太适用我们。
老师聊天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她说:你们这样不是蒸包的要努力呀!
朋友说,这句话听得我泪目了。
别的都不说,就凭老师这句话,我感谢她。
虽然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好消息,但也比什么都不知道强。
所以我觉得6年级的家长至少要跟老师深度沟通一次,多少心里有点数。
至于对我们来说,很有用,知道哪些路不用走了,省了尝试的成本。
听到这,我就笑着问她,啥叫蒸包啊,不是蒸包子呀?
她说,哈哈,这是我们北京家长们的专用名词,政保。
她这样一解释,我明白了,还得是家长呗?
她说,对,但是有的蒸包,即使上了好学校,自己成绩不行,还是不行,到了初中,自己就被自己孤立了。
西城是奇葩,全国虽然大的趋势相同,但基本都没西城这么奇葩。
西城是很多政策的试验田,也是政策制定者的大本营和自留地。
再有就是西城有很多特殊的人,做着特殊的事,而在其他地方,很少有这些特殊的人,特殊的事。
我说,那就还得是孩子必须用实力说话,家长也得用实力说话,这个实力包括:钱、孩子的智商情商,家长的各种关系呗。
她说,对,幸运的是我们一直花钱在外面各种学,孩子的成绩也挺好的,我们也做着各种准备,要不然老师哪儿跟我们这么交底儿呀。
我听了就说,我们保定的,很羡慕你们京城的,觉得分数低多了,这么看来,架不住各种关系、各种卷啊。
关系也正常,人们的父辈,甚至是爷爷辈,当时比我们的父辈、爷爷辈要付出的多呀。
有的负责栽树,有的负责乘凉。
我写完了,猛烈点赞,点在看,转发,你会更有才有财、更好看的!
——END——
![](https://img.haomeiwen.com/i9294347/7bfd3456affee56c.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