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新闻来源已经从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杂志退化到只剩下手机一个渠道了。这不能完全怪我,手机里的信息太丰富太即时,各个自媒体分析人间事头头是道,比其它渠道来的新闻有意思得多。
这两天手机被俄国那个普里戈任反水的新闻霸屏,一会儿是普里戈任对俄国防部的指控,一会儿是俄当局对普里戈任的指责,看得我是眼花缭乱不知所以,突然想起了“清君侧”这个词。
“清君侧”的意思是指皇帝已经被一群奸佞宵小架空不能正确处理国家事务,就如同鲸或海龟被藤壶附着,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臣子,有必要替皇帝去除这些奸邪之徒,这是正义之举。当然“清君侧”只是一个旗号,起事的人并不真的只想着“清君侧”,如果有可能最好连君一起清了,自己做皇帝岂不更爽?能一下子想起来的“清君侧”的例子有三个,一次成功,一次失败,还有一次谈不上成功和失败,但把国家搞得很乱。
汉景帝时期,晁错给皇帝刘启出了个主意,各藩王的势力太大难以管理,需要来个削藩以抑制他们的发展。景帝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为了谨慎起见,他只是试探性地削减诸王中势力较弱的楚王等的封地,而势力很大的吴王基本没动。既便是这样,吴王很生气问题很严重,他带领其他诸王举起了“诛晁错、清君侧”大旗,带着大军气势汹汹地奔都城而去。刘启只得妥协,把晁错给杀,他心想不用你们来清,朕自己已经清好了,你们回去吧!吴王刘濞并没有停止他的步伐,显然当初“清君侧”只是口号不是目的,目的是代刘启成为大汉天子。这一下子景帝刘启不答应了,要东西可以要命肯定不行,周亚夫率军平定了叛乱,参与起兵的七个国王皆死。这是一个“清君侧”失败的例子,但可以看出“清君侧”只是一个口号,一个口号而已。
唐玄宗时期著名的舞蹈艺术家,体重四百多斤的灵活的胖子,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是一位很有势力的地方节度使,因为与宰相杨国忠之间出现了矛盾,于是打出了“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旗号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这家伙造反的理由是杨国忠弄权,他的目的是“清君侧”,这个目标其实是实现了的,杨国忠在跟随皇帝逃往四川的路上被士兵杀了,和他一起死的还有他的妹妹杨玉环。按说杨国忠已死,安禄山的目的已经达到,该退兵才是,不过安禄山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他的真实目标是皇位,所以君侧清不清不重要,起兵的借口才重要。唐玄宗没有能直接干翻安禄山,自己的皇位被他儿子给夺走,安禄山也没有能干翻唐玄宗,只能自己称帝。所以说这一次“清君侧”谈不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把国家拖入混乱之中,让人民深受其害。
建文帝上位之后,也搞了一个削藩运动,这个运动把燕王惹急了,于是在北京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口号起兵,通过四年的战争,他从北京打到南京,建文帝被迫失踪,燕王勉为其难地坐上皇帝宝座,把要齐泰、黄子澄等奸臣给咔嚓了。这一次“清君侧”是成功的,不但把君侧清了,连君也给清了。
虽说是非成败转头空,但作为后人还是有必要看看成功和失败之间有哪些不同。但凡要发动清君侧的人,一定有一些冤屈,是有人动了他们的利益,造反是情非得已的一件事。他们借着这个冤屈给造反打出一个响亮的旗号,让人觉得他们造反属实情有可原。这个时候皇帝需要把他们的借口打掉,比如汉景帝毫不犹豫就把晁错给杀了,七王没有了造反的理由却不退兵,这样在舆论上就失去了支持。同样的道理,安禄山要杀掉杨国忠,杨国忠在马嵬坡被杀了,甚至玄宗皇帝的皇位都被儿子夺走,这个时候安禄山还要用兵,那道义上谁能支持他呢?燕王起兵的目标是齐泰和黄子澄,建文帝一直就重用这两人,让燕王起兵的理由一直存在,也就一直有人同情燕王,一直有着舆论的支持。如果燕王刚起兵时建文帝就把这两货给杀了,燕王没有了理由而继续用兵,就成了真正的叛国。
七国之乱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王一起叛乱,相当于七个人投资创业,遇到具体问题七嘴八舌的难得有个果断的措施,而且七个人很容易被人离间分化,所以失败在所难免。与七国之乱相似的还有八王之乱,内部无法统一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干事业,最终也失败了,这两个人之间的战略目标不一样导致最后只能散伙,安禄山死后安庆绪称帝,史思明立刻投降唐王朝。由此可见几个各怀鬼胎的人在一起创业是件很困难的事,不如一个单干反而容易成功。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就没有招合伙人,自己单干,搞成了。创业艰难百战多,会遇到各种风险,此时一个人乾纲独断比一群人吵吵嚷嚷要有效得多。
如果有哪位友友遇到普里戈任,请转告他这里有关于如何把清君侧这件事搞成功的方案,如果能遇到普大帝,请转告他这里有如何把清君侧这件事搞废的方案。咱这是既卖矛来又卖盾,关键就看客官有啥子需求了,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