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秒思考——像麦肯锡精英一样思考》,[日]赤羽雄二著,曹倩译。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1. 思考的困难
语言转换的困难
将浮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自如准确地使用语言,捕捉语言的核心意思和偏差。
任何人只要在醒着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些什么。人们会思考,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某些意象。但是这些都是转瞬即失的,这些意象在转换成语言之前,便在含混朦胧、内心郁结的状态下消失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尝试将上述这些情况变成语言,当某个想法刚一出现就立刻将其用语言组织出来。仅靠脑子想依旧朦胧不清、不够明确,所以要写在纸上。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虽然会不断有灵感和创意出现,但也会有消极的想法以及不安涌现。把这些毫无保留的写下来,这些灵感和创意的全貌便会浮现在眼前。自己所在意的地方和觉得不错的地方也会一一呈现。因为顾虑重重而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也会有所留意。
随着不断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和感觉,对于转换成语言的犹豫心理也会逐渐消失,写起来也就更容易了,不知不觉中变得可以轻松言谈书写,可以在不伤害对方情绪的情况下表达自我。就能更加随心所欲和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太过拘束顾虑使得头脑以及感知能力麻痹的状态中前进一大步。
所有的语言都包括那个地域、时代、交流圈子的大多数人通常所理解的核心意思,以及个人或小团体中的偏差。人们需要经常思考,才能深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语言的正确意思,以及是因为什么意图说出了这样的言论。
对于每一个词句的意思范围有多宽、跟平常所使用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偏差、不同人之间的解读偏差有多大问题等等,都要经常思考,深入理解。
如果身边有说话很明白的人,那么请一定留意这些人的语言感觉、用词方式,你就会发现他说话毫不矫揉造作,很容易听进去,语言的选择非常准确,不会产生歧义。他不仅将自己的意图解释清楚,听的人也不会觉得话的内容别扭。这种人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好,看问题抓重点也是一把好手,所以很多工作都做得很优秀。自己不乱,一起工作的人也就不会乱,一切都会井然有序地进行。
思考层次上的困难
避免肤浅和徒劳无功的思考,既不要沉思默想也不要滔滔不绝。
思想上的肤浅指的是,没有按照文字进行深入思考,只是考虑了表面的意思。如果说话时不考虑自己所用的词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对方会如何理解、怎么解释会更好,那么问题将会数不胜数。
思想上的徒劳无功,是指对于一个课题不进行深入思考,也没有高质量地解决问题,仅仅是触碰到问题表面就结束了。
所以思考的困难主要在于这两方面:一是怎么转换成恰当的语言,二是怎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触碰到问题的本质。本书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主要是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思考速度只是放大了这两点给别人造成的惊异程度,以此为标题,吸引眼球。
不断深入思考,绞尽脑汁想出所有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的做法,其实与举重训练是一样的,越多加训练越有力气。经过这种训练之后,大脑就会得到大幅的整理,语言选择也会变得准确无误。
沉思默想的困难在于:头脑中浮现的想法或者不安会随即消失,反反复复,大部分不能成型。
滔滔不绝的困难在于:说个不停就没法对已经出现的可能正确的想法进行整理和深化,且容易让倾听者厌烦。
2. 思考的速度可以快到零秒
所谓零秒,就是瞬间便能认清现状,瞬间便能整理问题,瞬间便能考虑出解决办法,瞬间便能决定该如何行动。没有犹豫的时间,也没有烦恼的时间。
时间和思考成效的关系
多花时间不意味着思考可以深入,很多优秀的经营者都是当机立断的能者。
他们平时就不断地在思考这些问题,而且从不倦怠地收集着必要的信息,使自己保持灵敏。此外,他们还会与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建立一定的关系网,拥有几个可以信赖的商量对象。
他们经常在做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这些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快速地提出一个大致的设想。提出设想后便进行验证,如果发现设想有误便立刻重新考虑。
什么工具可以帮我们零秒思考?
收集信息,做笔记。做笔记这个方法有很多好处,很重要。
人们大都没有在提出“这种问题应该立刻这么做”的假设后,运用收集到的信息,对结果进行验证,然后再对这个假设进行改进。很多人一心扑在收集信息上,使得判断极其滞后而导致问题升级,最终也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在考虑的课题和问题的假设,提出3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列举出各自的优劣,有了大致眉目后再收集信息,便能提高效率了。
基本流程:快速收集信息,考虑整体,提出替代方案,进行比较检讨,决定后坚持执行。
做笔记的好处:
可以理清情绪,可以变得自信积极,可以变得心平气和,可以快速成长。
3. 零秒思考:如何做笔记?
在一张A4纸上做笔记时,包括标题、日期、正文等内容,全部都要控制在1分钟内写完,这是“做笔记”法至关重要的一点。
如果1分钟内写不完怎么办???
前几次练习的时候考虑到闹钟比较吵,都没有使用闹钟。今天调低了闹钟音量,开始使用1分钟闹钟。结果发现我一分钟最多写30多个字。根据作者的建议,每行20个字,写4到6行。那么就是80个字到120个字之间。取中间值就是100个字。1分钟写100个汉字,这是个什么速度呢?
于是我决定,查一下一般人的汉字书写速度是什么样子。结果有人计算的情况是这样的:简体汉字的平均笔划是10划,人的书写速度是每笔0.1到0.3秒,取中间值算0.2秒。1个汉字就是2秒钟,1分钟就是30个汉字。写得快的人最快60个字,那也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把作者的建议变成汉字,就不可能只用1分钟了。
我应该再查一下日语的书写速度。看上去日语的笔画要比汉字少多了。有人提到日语中的片假名是接近行书的,因此普通日本人的手写比外国人看到的印刷体那种要快得多。知乎上有位兄弟提到手写论文时,400个字一页,写了半个小时。算下来这个速度是1分钟130个字,和作者的建议是相当的。
所以我是不是应该把作者建议的1分钟改为4分钟或5分钟比较合适呢?毕竟前几次实践下来也差不多5分半钟。
聊完手写的,再来看看语音输入的速度会不会快一点?怎么看呢?现在我就来做这个测试。先不管对错,仅仅试试看,1分钟能通过说输入多少个字。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偏差,需要回头再来修改。好,现在计时是有效的,我们继续说。其实语言输入的速度真的限制了思考的速度。语音表达也是一个思维过程语言化的过程。
刚才这段字输入时正好120个字,但是其中有些错误需要修正。修正还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呢。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修正后的结果了,汉字是129个,标点符号不算。
两个实验做下来,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手写,设定四分钟五分钟为限,另一种是语音输入。语音输入更适合现在随时随地开展的情况,但是输入到什么平台呢?想来workflowy比较适合。
如何写标题?
可以是任何事情,脑中想什么就写什么,不要犹豫。相似的标题可以写很多次。
如何积累标题?
专门写标题(一张A4纸上可写到100个左右),扩展已有的标题(主谓宾分别扩展)
成甲指出:标题要转化为问题。
如何写正文?
作者回答了1分钟写不完的问题:
- 1分钟限制是为了更集中思考的精力。
- 如果超过6行,即内容过多的话,可能是不同级别、不同重要程度的事情混在一起造成的。
- 每行尽量写长一点,20-30个字为佳。这主要是为了训练将模糊不堪的想法语言化。
写的时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用做过多的考虑,把自己最原始的感受写下来就可以了,不用想得很复杂。也无需考虑笔记的构成、格式、遣词造句等。
成甲说:为了内容写得更具体,不会太笼统。四个部分:条件,谁,做什么,产生的结果。
练习频率:每天写10页
可写的事情,只要写下来就会减少。
时间要求:每页1分钟
快速思考
成甲说: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思考力,记录灵感。不是解决问题。
载体要求:A4纸
随时随地
主题要求:无论想到什么先写下来,情绪要再三思考后再写
image可参考主题:
image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4. 零秒思考:如何利用笔记?
深入挖掘笔记
挖掘方法一:根据写好的笔记,将每一页的4到6行正文分别作为标题,再写个4-6页的笔记。
通过将一个标题(即主题)进行深入挖掘,难题瞬间就会被分成许多个小问题并得到整理,同时还可以形成从整体看问题的视角。
挖掘方法二:多角度写同一个标题。针对笔记重要的标题,从多个角度写。
这样做的好处有:能够清楚地审视至今为止自己看不到的侧面。能够充分考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事情。对于无法理解的对方的行为、曾经特别反感的对象以及自己的行为,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待问题。能够从整体上整理自己含糊不清的心情,以一个崭新的自我继续努力。
挖掘方法三:以左右一对副标题的形式来写笔记。
例如:
可以作为一对副标题的有:
笔记和逻辑树的关系
image逻辑树和笔记的区别在于,做笔记的时候完全不用考虑构造等问题,能够专心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而之后再整理排列时,就会发现这些笔记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逻辑树的样子。如果以头脑混沌的状态去思考如何将思路整理成逻辑树,这并非易事,而且通常会花很多时间,还会给人带来很大压力,也就很难从整体看问题。
如何从笔记中归纳企划书
步骤:
- 将想到的东西从纸的一端开始,随心所欲地写几十页,完全不用考虑结构。
- 像摆放纸牌一样摆放笔记。
- 产生了新的想法就补充整理。
- 保持整体的平衡。
- 看着笔记在powerpoint中写完。
- 用几天时间完成企划书,修改细节提高水平。
5. 零秒思考:如何整理笔记?
分类,并重新审视分类
作者的分类:
- 未来的目标、想做的事情
- 和他人的交流
- 团队管理
- 新想法
- 思考的事情
- 收集信息
- 听到的事情
- 会议
- 项目
这是可借鉴的,当然主要还是跟着自己的想法。
作者还提到:因为想法不同了,有时会感到原来的分类方式不太切合。这时就要重新或者归纳,或者分类,或者重新起一个文件夹名字。这也是个思路整理的过程。
回顾和泛读
作者建议:每三个月整理一次文件夹,并粗略地泛读。再过三个月以后重新看一次。通过3个月和6个月的时候分别回顾重温,就会完全清楚自己曾经为什么事情苦恼,后来决定怎么做,那之后是事态又是如何发展等,可由此探寻自己的轨迹。在这之后就不需要重温了。
附录:麦肯锡教什么?不教什么?
教什么?
麦肯锡会彻底地灌输课题整理、分析以及战略制定等方法。访问方法、分析方法、小组管理等。
访问的归纳方式、分析方法、管理客户小组的方法等:
image
麦肯锡的做法则更加积极主动,在向客户进行介绍的一个星期前,就已经进行了彻底的思考,完成了项目报告书和提案书。这期间还完成了推翻重新再来的过程。也就是说,先要将报告书做到足够向客户汇报的程度,然后再推翻一次。虽说是要推翻原有的报告书,但是由于已经完成了必要的分析和实施方案,所以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对顺序做出调整,重新整理看问题的方法。
不教什么?
从麦肯锡无法学习到“迅速深刻思考的方法”、“调整心情、保持心态平稳,使头脑保持最快速运转的方法”。瞬间掌握信息、整理问题点、考虑解决对策等跟思考有关的基本功都几乎得不到任何训练。
作者好习惯
如果我碰到了一篇好的文章或报道,我会将这位作者或记者写的文章或报道都看一遍。因为,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或报道的作者或记者,写出深刻内容的概率也更高。这时,大部分文章只要泛读就可以了,其中觉得重要的部分则可以复印下来。通过拿在手上阅读、做笔记、写下感想等,会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这篇文章也就成为自己的了。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信息灵敏度和信息获取能力是Bookmark和Evernote无法比拟的。
我刚刚进入麦肯锡的时候,曾经写过无数次“该怎么做访问”、“如何整理访问结果”、“应该怎样管理团队”、“如何归纳报告书”等主题的笔记。由此我也逐一确认了作为一名咨询师的基本技巧,领悟了最好的咨询方法,自身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