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中华传统文化,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中国的书法、戏曲、皮影、武术、佛、道、儒、阴阳、禅宗、华表、……或是在秋高气爽的重阳时节,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插茱萸等传统习俗;以马头墙、黛瓦、白粉壁为特色,结构严谨,雕刻精湛的古徽州建筑等传统古建筑…...
然而这些只是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传统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今天我们谈论的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千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例如寒食风俗的由来: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然而重耳回国后,大封功臣,却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又如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紫禁城的建造: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整个故宫,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彰显了传统建筑的魅力。
传统习俗和传统建筑等吸收了不同时期的特点,自然也就包含了一些落后腐朽的糟粕。比如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的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然而儒家思想也有需要摒弃的,如儒家的“礼治”主义,它强调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它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过于强调等级尊卑,这就与我们当下社会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显得格格不入了。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批判继承,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内容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内容没有加以辨别,所以在对待现今的传统文化上,要擦亮双眼,学会辨别精华与糟粕,再加以传承或摒除。
当传统文化伴随着许多条例与规矩被保留下来,这些条例与规矩又不被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所接受时,文化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中表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人民群众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二十一世纪中,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就要重视主流媒体的宣传。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拿出最重要的版面和黄金时段,对最优秀的最精彩的传统文化进行宣扬与传播,让我们的读者、观众、听众能够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能够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新知识。重视新媒体的有效传播,充分发挥移动端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生活化、大众化扩展。
现如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必然少不了文化的发展,发展文化自然也就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要与今天的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底蕴与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