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与一位客户介绍阿米巴经营模式。各方面都沟通得非常好,对方对阿米巴也非常有兴趣,但提及阿米巴来源于日本时,对方坚决说“日本的东西我不学”。
我表示有点尴尬。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给外界一种印象——保守、内敛。其实,在宋朝之前,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是开放、开明、包容,并且善战的民族。
即使在“文强武弱”的宋朝,我们的文化和经济,以及科技也处于世界的顶峰。据研究,我们当时的GDP占据全世界总和的二分之一。
但从宋朝开始,我们的儒家文化被朱老夫子等人进行了升级,形成了所谓的“程朱理学”,变成了一个纯粹为政治阶级服务的学说,开始禁锢人民的思想。
而元朝的统治则属于随性而为,再加上四等人的制度,很快元朝被推翻了,在历史上的记录也是不详细、不仔细,比较模糊。
到了明朝,我们朱老八同志甚至想把孟子请出孔庙,因为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太不利于统治阶级了。好在当天又是打雷又是下雨的,朱老八感觉冒犯了天意,最终不敢为。
但是,他取消了丞相制度,集大权于一身,封建王朝的集权性,在他身上达到了顶峰,无一人可以出其右。
而集权必定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敢言、敢想、敢写之人越来越少,思想的禁锢已经不可挡。
但朱老八的后代似乎没有那么勤快,于是衍生出内阁制度,产生了一个可以制衡皇权的组织。再加上明朝特有的言官制度,整体来说,明朝也算蛮有特点的。
到了清王朝,刚开始还有内阁,但到了雍正朝,这个非常勤政的皇帝似乎有点象朱老八,设置了军机处,将内阁变成了虚职部门。而军机大臣也完全变成了没有决策权的执行人员,最多有点参谋建议权。
于是,从雍正朝开始,封建集权再次达到一个顶峰。朱老八是一个人的集权,而四阿哥则是带着一帮参谋人员集权。可惜清朝的言官制度并不发达,从此,整个华夏开始失声了。
于是,到了乾隆,有了“十全老人”,有了“天朝上国”,等等自恋自封的词语。我们从此真正走向了保守、内敛,从而开始闭关锁国。
集权体制下导致了集体失声,帝王实际上已经被虚无架空而未必自知。
最后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大门,才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声音,而此时已晚矣!
但是,四大文明为什么就我们中华文明依然在?本身就证明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伟大之处。
你会发现强大的王朝往往具备开放、开明,以及包容的特点。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莫过于——秦、汉、隋、唐。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我们来回顾一下:
一、秦朝的用人:
虽然在秦穆公时期,秦国曾经称霸,但时间较短,且一直无法与晋国形成实际的对抗。
秦朝真正开始变强大,始之于秦孝公起用商鞅。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孝公起作用的几任丞相(相国):
1、商鞅:秦孝公时期之大良造(相当于当时的相国),其乃卫国人;
2、张仪:秦惠文时期之相国,以连横破合纵,其乃魏国人;
3、范雎:秦昭王时期之相邦,远交近攻战略之主导者,其乃魏国人;
4、吕不韦:秦庄襄王、秦始皇时期丞相,其乃卫国人;
5、李斯:秦始皇时期丞相,帮助始皇帝统一中国,其乃楚国人。
而再看当时的所谓东方六国,其核心人才班底多数为王公贵族,固步自封,保守固执。
而秦国呢?只要是人才就可以为我所用,凭功绩来晋升,即使是“外国人”,也会重用大用。
所以,六国为泰国所灭本身就是历史的必然。
而我要说的是,敢于用人,用“外国人”,平民都可以晋升,在当时那个年代就是一种开放、开明,以及包容。
二、汉朝的用人:
经常看汉唐剧的人们应该发现,那个时期的女人似乎非常的开放,无论是着装,还是生活习惯。伟大的汉武帝的母亲,竟然就是一个二婚女子。
说到汉朝,最有名的帝王应该就是汉高祖刘邦与汉武帝刘彻了吧!
高祖之名在创立汉朝,与项羽争霸,以及其独具个人魅力的用人策略。
而武帝之名,则是开疆拓土,最突出的贡献在倾全国之力征匈奴,从此汉族成为我华夏最大最强的民族。
秦人以人头数量立功,不论出身;而西汉时虽然国家已经末落,陈汤也敢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见当年华夏之人何其勇猛?哪来保守内敛一说?
武帝用人也是非常开明的,其四大顾命大臣,其中一人为匈奴王子,名“金日磾”,也是四大顾命大臣中唯一得以善终的大臣,忠心为主,七世辅佐。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人叫东方朔,据说他曾经在武帝的办公室撒过尿。
还有一个大臣叫汲黯,武帝因为没有戴帽而不敢接见他,因为汲黯敢于直谏,武帝害怕自己失礼竟不敢见。
三、隋唐的“疯狂”:
隋唐往往不分家,因为杨家与李家本来就是亲戚,都出身于陇西贵族。隋唐的体制,行事作风都是极为相似,且都有胡人血统。
区别在于,隋明帝杨广之所以又被称为“炀帝”,在于他的极端,好大喜功,其所为超出了当时国家的承受能力,从而过在当下,却功在千秋。
而唐王朝很好地避免了急功近利,任用贤人。特别是魏征那真是太有名气,拜见唐太宗前都要先与老婆拉拉手,怕自己因为直谏而回不来了。
唐朝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应该有三位,一位“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一位开创盛世的李隆基,还有一个唯一:
女皇——武则天。
最近有一部剧《长安十二时辰》,再现了当年长安的繁华与盛世局面(开元盛世之后,刚刚开始的天宝年间)。
有好多的外国人,女人也很开放,文化非常多元,长安街道也是异常繁荣,但繁荣背后却是盛世的危机,唐朝自天宝年间始一蹶不振。
说到女人的开放,汉朝如此,唐朝更甚。当年范爷连续剧的着装争议何其之大,其实也不过是一定程度对历史的还原而已。
然而,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秦汉隋唐四朝的强大、伟大,以及后人的千古仰视呢?
——开放、开明,以及包容。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中华文化虽然得以传承,中华文明虽然得以延续,可能更多地是延续了一种包容性,甚至是兼容性。
包容与兼容有区别吗?就像仁爱与兼爱一样是有区别的。包容是有选择性的,而兼容是没有选择性的。
个人理解认为,包容者是包容有理之人,有理之事,而理则以良知为标准进行判断。而兼容则是有点不辨是非,全盘接收。
想想我们当下之国人,走极端者甚多。盲目排外者、点头哈腰者,皆众,不胜枚举。
仇恨美国、俄罗斯、小日本等等现象,似乎有点可以理解。美国最喜欢干涉,俄罗斯历史上抢占我们领土最多,且不讲信义,而小日本历史杀我国人最多。
我们绝对不可忘却历史,却也应该学习人家先进之处。
美国人的科技、俄罗斯人的血性、日本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就是选择性接收,我称之为“包容”。
而兼容者,则是非理性的全盘接收,或者有可能性的全盘拒绝,是一种极端。
就如现在,很多国人对香港人、台湾人的排斥,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何为“开放”?常用来表达一种现象。何为“开明”,常用来形容一个人。
秦国人敢用布衣为相、敢用“外国人”为相,这就是一种开放,汉唐女子思维活跃,不受禁锢,武氏甚至成为皇帝,也是一种开放。
而君主身边多谏臣,则往往是一种开明。
很多时候,提意见不一定是负能量,而是一种“居安思危”。尤其是反对意见,一定要有,哪怕这种意见是错的,甚至会真的有负影响,也要有。
因为,反对意见会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足够的清醒。
周昌死谏刘邦、汲黯直谏刘彻、魏征亦然。而君主敬重他们,爱护他们,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永远是对的,而是这些人利于国家,更利于自己保持清醒。
所以李世民说“以人为镜”。
然而,中国自宋开始通过“程朱理学”来禁锢思想,大家开始变得保守。
但大家可知道孔子与孟子都是开明之人?在我看来程朱理学是对儒学本义的一种背叛,却又贴着儒学的标签,有点滑稽可笑。
不过,宋朝的政治体制对文人却非常好,非常开明和有包容性,所以说宋朝是文人最幸福的一个朝代。
但,从明开始,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全集权,无形中却又导致了大家的集体失声,大家开始变得越来越内敛。
通过历史来看,开放、开明、包容,是一个强大王朝的基本特征。
说起来也奇怪,只是一个关于阿米巴学习的拒绝,我怎么想法那么多呢?
也许是我太敏感,但也许可以以小见大,反应出我们一部分国人思维依然打不开。
建议:
怀有开放之心,敢于接收一些思维与想法,并敢于实践与变革,却一定要懂得包容,开放是选择性的包容,而非照单全收。最后,一定要做一个开明之人,包容懂理之人,懂理之事。
欢迎大家提出疑问并且探讨交流,感谢评论、转发,作者:黄志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