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夜晚,抽出几本名著,想着充盈一下自己的灵魂却发现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而且竟然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然而在上大学之前,我是爱书如命的人,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看《培根文集》,试图去理《飘》,连《毛泽东传》都爱不释手,记得初二,我拿着《鲁迅文集》努力地啃,尽管不是很懂却依然津津有味地看着。可惜的是,我却想不起大学里看过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书了,尽管大学有更充裕的时间,更丰富的资源······
是我变了,被互联网改变了,被这个功利的世界改变了。
你是否有打开一篇网络文章粗略地浏览标题和摘要便关闭的经历?你是否觉得一篇文章如果太长,哪怕写得再好都没有耐心读下去呢?你是否在各类APP中来回切换,一刷就是几个小时?你是否有觉得刷手机又累又浪费时间,可下次照旧拿起手机放不下的时候呢?很多很多,相信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可以花几个小时刷手机,追剧,却渐渐遗忘了最传统的消遣方式——读书。
从娱乐角度而言,读书被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新鲜事物代替容易理解。从知识角度而言,有人说:我们通过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知乎等等一样可以获得自己想获取的知识啊?是啊!通过网络我们什么都能查到,人们扬言纸质书要被电子书取代,传统书店似乎在走向没落······
我真的很心痛,很怀念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很想找回那个嗜书如命,同学眼中充满书卷气的自己。如今再也没有耐心手写日记,再也没有情怀读诗写诗,大二买的那几本名著至今还未翻阅。这种改变,究竟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们顶着黑眼圈刷票圈刷微博,其实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又或者没有任何价值,我们总是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心变得越来越浮躁。我们得到了信息,学到了知识吗?信息倒是得到很多,可是那些真的能称为知识吗?而且没有经过审核的言论观点难道真的可以直接消化吸收吗?难道真的对你的三观塑造有好处吗?难道你们没发现对同一个事件,网友的站队总是像跷跷板一样,一会倒这边一会倒那边吗?
网络上获取的资讯都是碎片化的,我把它们比成快餐食品,很好吃很方便却没有多少营养。而读书恰似一顿营养餐,让人沉静,需细嚼慢咽,消化吸收。书本有其强大的逻辑体系,它讲解一个知识点,会从概念,历史,发展,现状等各个角度出发,明明白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本都是作者或编者智慧的沉淀,不会像网络资讯一样,存在那么多误导人的观点。再次,读书的神圣感是互联网阅读所无法给予的,一本沉甸甸的书放在手里,认真地将它看完,不是比在网上看完一本书更有成就感吗?
互联网时代,鸡汤书,网络小说反而比经典更为畅销了。而在我看来,除了个别极为优秀的书,我们还是应该多读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穿越历史,依旧能感动我们,依旧能给我们启发。现当代,出书容易了,包装更精美了,经典却少了······
我有一个思考了很久的问题:为何民国大师辈出,而现在能称为大师的却少之又少。除去激荡的时代背景,自由的言论氛围,我觉得更多的是那个时代文学艺术受到了重视,那个时代有很多人潜心做学问。钱钟书,沈从文,鲁迅,胡适,徐志摩······这些妇孺皆知的大师皆诞生于民国。昏黄的煤油灯下,学者们将自己的才华一字一字地倾注于纸上;客厅里,文人聚集,谈论着诗歌与文艺创作;报纸上,每天都会更新作家们的杰作,供市民们拜读,评论。这大抵就是我想象中的民国关于文化的模样。
小时候看过的童话故事让我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让我学会做一个善良的人,看过的那些名著一点一点地塑造着我的三观,帮我形成更强大的知识体系。阅读让我在最贪玩的年纪也能静下心来汲取知识。大学的毕业论文我选择的是文学方向,我曾问老师:你觉得读这些小说真的有用吗?老师回答说:你无法短时间内评判它的效果,但读书对人的改变,时间长了就能看出来了。
我相信。所以很惭愧在大学里迷失了自己,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迷失了自己,我想找回最初单纯的心,不问回报,只是想看书。我想把张爱玲,老舍,巴金等那些近代作家的作品再看一遍,我想认真读一读村上春树,川端康成,补回这几年欠下的日本小说,我还想列下经典书单,一一膜拜一遍······
所以,控制自己,少看手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