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明明可以温和讲述,却总是反问;明明是关心,说出来却是责备。不好好说话,仿佛成了许多家庭的日常顽疾。
语言也是有暴力的,不好好说话,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甚至是敌视。
说话,看似伤的是感情,毁掉的却是一个家。
要想家和事业兴,先从戒掉这四种说话的语气开始。
01
反问的语气
网上曾有这么一个讨论:“说话时,最容易让人反感的语气是什么?”
排在第一位的是反问语气。
有人说:“每一个不好好说话的人,都是反问句的小能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攻击性非常强,很容易伤害、得罪人的,也是反问句。
有多少家庭矛盾,都源于说话时的反问语气。
有网友分享,人到中年,夫妻间的话语越来越少,关系日渐冷漠。有时,为了活跃气氛,她就会在丈夫看电视时,问一两个简单的问题。
丈夫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说:“眼睛瞎了吗,不会自己看?” 呛得自己心堵、难受。
这种反问语气表达的是谢绝沟通的冷漠、极度的蔑视、莫名的敌意,也可能是强烈的控制。
这样说话的结果就是会引起一方心理极度的不舒服,防御更加坚实,反抗更加强烈。
02
责备的语气
生活中还有一类人,明明是关心,但是因为语气不好,说出来却变成了指责。
有网友发帖说:她有一天心情不好,没有食欲,一回家就对妈妈说不吃饭了。
饭做好了,妈妈喊她吃饭,喊了好几遍,她没应答。
她妈就开始吼叫:“饿出胃病又要我花钱!你到底是吃还是不吃?”
她把耳机音量已经调到了最大,但还是一声比一声刺耳。
她就不明白,妈妈明明是关心自己,为什么要用这种责备的语气呢?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无礼的非议和责备,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
这种责备的语言,是一种疏离生命的语言,会让人陷入充满评判的对与错的世界中。
这样的语言,只能引来另一方的防卫、回避与抗拒。即便是遵从,也只会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而非发自内心,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03
命令的语气
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语“行动杠精”,反映了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本来在做或正打算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忽然被人命令,就不想做了。
看到自己房间乱了,正打算收拾。妈妈走过来喊道:“赶紧把房间打扫了!都乱成什么样子了?”好心情瞬间没有了。
出门时,正准备顺手把垃圾带上。爸爸说:“顺便把垃圾扔了!”反抗心理一下就上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决定理论”,是说对一件事情做与不做,控制权在自己手上。
但这种命令的语气,态度生硬。感觉自己的控制权被剥夺,受制于人,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说话语气生硬,轻则让人心生不满,重则可能生出怨愤。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谁想要被支配、控制。
爱命令的人,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用命令的语气说话,让人觉得被控制、被否定,不被尊重和信任。
于是,听者便会充耳不闻默默反抗,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对着干,家庭关系也就变得紧张对立。
如果能以同理心,温柔地说出期许,坦诚告知自己的请求,听话的人就很乐意,发自内心地相互给予。
当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被理解与尊重时,爱就会流动,家里会越来越好。
04
不耐烦的语气
不耐烦的语气也是一种非常有攻击性的表达方式。它好像在说,真麻烦,我想把这个包袱甩掉。
仔细想想: 当父母关心我们时,你有没有说:“这是我的事,你别管!”
当我们教父母做事时,因为他们学得慢,你会不会不耐烦地说:“算了算了,不学了!”
儿女的不耐烦,让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做事渐渐变得欲言又止、小心翼翼。
真正的孝顺,是对父母有耐心,好好说话,安抚他们的焦虑与不安。
曾经,父母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儿时提出的各种幼稚的问题;现在,我们需要变换角色,“加倍奉还”。
从今天起,耐下心来,对家人和颜悦色,说温暖的话,粘合一家人的情感,家里会越来越好。
05
好好说话,是一个家的好福气
《姜斋文集》中说:“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
一家人好好说话,和睦相处,就是最大的幸福。
好好说话,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是婚姻最好的保鲜剂;是子女最大的孝心。
愿你我学会好好说话,尊重家人的感受与需要,将家筑成温暖的巢,让心有可依,梦有可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