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只读过一部分,而且还是从中间节选的,读的时候模棱,读完更怅惘的不行,心头空落落的,也没地方看去,直到今天算是完整读了一遍。
我记得以前读节选的时候,便很同情阿Q,这次更甚,几乎要感同身受了,但这并不表明我跟阿Q一样,而是这个人物刻画的太出神了,本来是被批判者,结果读到最后,还不禁开始同情了。我不想说这是鲁迅的高明,要不然又回到课后问答题上了。
我想说的是,可能鲁迅本来也是要批判阿Q的,结果写着写着情不自禁的流露出了同情,最后又传染给了读者,可能这也是他自己没想到的。我一直觉得一个好作家,对于弱者的同情是天然要比多数人敏感的,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也是自然流露的,那“横眉冷对”,也许正是怒其不争的一种心理宣泄,一种意气阑珊后的激愤吧。
阿Q被枪毙后,没有一个人不产生快意的,要说他真的伤害谁了,还真就没有。鲁迅最后那段,分明是在借阿Q的死来暗示大众的麻木不仁,他们大多数本来都是阿Q式的人,现在却把杀人当戏看,也许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了:看,我至少比阿Q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