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周3、4次考试!我怎么觉得这个节奏不像是2年级,倒像在读哈佛呢

一周3、4次考试!我怎么觉得这个节奏不像是2年级,倒像在读哈佛呢

作者: 三分之一2015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23:13 被阅读9次

孩子刚上二年级(其实一年级也一样),可有时候一周能有好几次考试

比如最近的一周,语文学完一个单元要测试,学期过半,各科都要进行阶段考评,刷刷刷刷地,周一从周末过渡到上学,给一天适应期,周二考语文,周三考数学,周四单元考,周五收个尾,这一周就过完了,完~~了~~真真是连滚带爬的,气都没喘匀啊,就过~~完~~了~~

周末也不能闲着。

记事本上粗粗一数:

英语2个小故事要录音上传,

1个单元的思维导图要画,

1个配音要录……

课外的就不写了(读英语书、跆拳道打卡、乒乓球挥拍练习)——谁让咱们报了呢?

这可都是课内的任务。虽然说1个故事和配音都是自愿,可是如果真的自愿了,孩子在同学中也就没什么可比性了。

再说,并不是能力达不到,为什么不做呢?要知道,自愿作业,那都是给优秀学生开的小灶啊!家长都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老师这碗饭做好了,吃不吃可就看咱们的了!

估计有不少朋友会糊涂:不是说减负了吗?不考试吗?怎么你说的和减负相差甚远啊?

其实并没有。

减负是实,也应该,

减负不是不写作业、更不是不学习。应该减的,是过重的、不恰当的负担。

可以不布置作业,也可以不考试,但是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中,少不了的,是竞争。

压力并不是因为学习而来,而是因为竞争——你想比别人强,想出类拔萃,就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而学习,必不可少的就是练习、做题,光靠听听课,你以为谁就能一下学会吗?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

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

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

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

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所以,光听课、不练习、不写作业,能行吗?

上上周读了一本书《不如去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参见《读书走火入魔de状态,就是10天读了7本书》)。举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世界名校,哪个学生不是每天都在读书读书,写paper写paper,泡图书馆泡图书馆,考试考试???

每次作业都计分,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绩,那就相当于——没有考试,胜似考试了。

哇咔咔!

这么一看,咱们的孩子,现在就开始过上哈佛的学习生活了!到时候也不愁不适应啦!

嗯嗯,倒也不错!

打开电脑,就看到一条很火的新闻:

介绍下背景: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该奖项每年奖励表现最突出的二十名在校学生,其中本科生十名,研究生十名。

特等奖学金用以表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表现或成绩,在学生中发挥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或者对国家、社会、学校做出特殊贡献,为学校赢得荣誉或积极社会影响的学生。

日前,经参评推荐、资格审查和初评评审,15名来自各院系的同学入围2018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

随便来看几张“简历”:

个个都是大牛!

可这些大牛们,也不是天生的。

成绩离不开辛勤的努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咱们的娃,

一周3、4次考试算什么,

录音频、画思维导图算什么,

这是走在成为学霸的路上啊!

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周3、4次考试!我怎么觉得这个节奏不像是2年级,倒像在读哈佛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gg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