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家妞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曾很坚定的认为:小学阶段不学奥数。然而,在三年级下学期当我偶遇长沙坑班的学霸们时,才发现原来奥数不仅只是奥数,更重要的是它是你进入一线初中的非常好的契机。当我们还在一年级傻傻玩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奋斗在各种培训机构了。
恩,老母亲快速扫描了一下自家娃的情况,坑班可不是一般的老母亲受得了的,要么娃本身就是学霸,要么娃有个超级会鸡娃且超级负责任的老母亲。我扫描了一下自己,恩,娃和我都吃不消,这种一周至少8小时上课+刷题的活,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可奥数这个东西到底是啥,套路还是思维,方法还是技巧?究竟要不要学?老母亲我小时候也没学过这玩艺,看起来现在好像也没差到哪里去。但那时候我们大家都没有学,能学的只有那些顶级聪明的学霸。可如今,放眼望去,三年级开始,小学大军已经如潮水般涌入各大培训机构,抢占最好的资源,目的大概都只有一个:小升初。
好吧,我承认我也就是一俗人。思来想去,还是鼓起勇气,开始向前辈们咨询并且预约试听。其实我就试听了一次课,我就被这位年过60的老嗲嗲给吸粉了,也不知道到底是崽学还是我学,反正我立马就报名了。老嗲嗲只讲思维,不讲套路,这个正合我意。套路会把数学教死,而思维和理论却能够真正的讲出数学的美。我们不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多少套路,而是让他们知道数学的美,美在哪里?为什么数学会有那么多的定理,那么多的模型,那么多的公式,这些东西都是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这才是真正的拓宽孩子们的思路,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美,感受到文字和图形背后的真正的含义,从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领悟。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如此的贴合理想,然而,现实呢?是否真如我当初所想之完美呢?
一年半后的今天,当我依然陪伴我家娃奔跑在老嗲嗲的奥数课堂上时,却发现有同学已经悄然离开,有同学正兴致盎然的走来。现在留在班级继续上课的孩子,要么是家长非常认可老嗲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要么就是因为好奇来试试水的,要么就是孩子自己喜欢要求继续坚持的,要么就是分辨不清楚好坏来打酱油的,还有一些是因为觉得弃之可惜但又不能全没套路的,所以他们通常同时在上多个不同的奥数班。
是的,我不能去评论熟是熟非。但作为家长,我能感受到父母们内心的焦虑,有的甚至非常焦虑。
当老师在讲思维、讲理论、讲过程时,假如自己的孩子听得一头雾水,别人的孩子却积极活跃无比兴奋时,我想作为父母,说没有焦虑那是假的。我们会怀疑是孩子的脑子有问题,还是孩子的思维有问题,还是老师讲的太难懂,还是我们太想要孩子成为那个NO.1?我想大部分的,都会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孩子,觉得孩子笨,只能学套路。于是会出现公然在课堂上呵斥孩子的,也会出现课间休息时抓着孩子质问的,也会有在课后骂孩子笨的,甚至有回家揍孩子的。OK,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学习能力千差万别。同一个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孩子一听就懂,有些孩子半天听不懂,有些孩子似懂非懂。这些差异源于孩子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维模式,以及孩子上课时的专注力。家长们通常只是看到了孩子的问题,却不知道问题背后真正的根源是什么。如果家长对孩子是高期待的,但是却不理解孩子,不能从根本上帮孩子找原因,并身体力行的帮助孩子,一旦这种期待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些孩子注定是要离开这个课堂,选择进入一个新的课堂,然后问题再继续上演。
再回看今天晚上的课堂,有家长坐教室后头跟着孩子一起上课的,也有没有跟来课堂的。我想那些没有跟来课堂的,一部分是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学什么、学多少、学得好不好,都是孩子的事。一部分大概是没有时间,有工作或家里有二宝、三宝,分不开身的。然而,再看看身处课堂的家长们,有拿着手机和平板拍视频的,有认真做笔记的,有低头刷手机的,有带着耳机追剧的,甚至有爷爷亲自迎战的。他们当中有些人,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象征式的坐在课堂之中。或许只是为了录下视频,回家让孩子自己再看再复盘。或许只是为了求个心安理得,监督孩子。或许是真的想要全心全意的帮助孩子,课后辅导孩子。当然或许也有像我这样,真的喜欢这个课堂、喜欢数学、以身作则的。
当然,我也会关注我的娃在课堂上的情况,比如:是否专注、是否跟得上老师的节奏、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如何。她是一个典型的听觉型的孩子,所以有些时候她会受到课堂上某些声音的影响,注意力会分散。有些时候也会因为某一个点没有听懂,导致后半部分的节奏跟不上。有些时候也会因为精神状态不佳,听得云里雾里。有些时候也会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老师讲的时候自己在纸上写,丢掉了一些关键的信息。通常课堂后,我会让她找自己的问题,找原因,找方法。她也会把那些没有弄明白的环节提出来,我再引导,或分析,或画图,或解释,直至她真的想清楚、弄明白,并且可以自己讲解为止。
希望在应试教育之外,还有一条宽阔的道路,让孩子亲身体验数学之美。
奥数课,到底该不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