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初中是在一个600多人的重点中学,最好名次考过班级第二。
对于名次,我当然想要往前走。
然而我采取了“随遇而安”政策。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我初中的求学生涯里,第二成了最高名次,我从来也没考过第一。
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原因,一方面,随遇而安让我太放松;
另一方面,没有人知道我的意图,我也就失去了鞭策和监督。
人都是这样的。
在毫无压力的情况,超越自己的现有水平,谈何容易?
驱乐避苦的本能,会让你拖延、懒散、动力不足。
很多人跟我一样,也有着这样的时刻——需要前进,然而,你觉得人应该知足,成功了皆大欢喜,不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
你觉得这样的心态很好,你很安全,你高枕无忧。
我当时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我隐隐感觉到不安,这种不安越来越强,但我始终无法阐释清楚。
直到很久以后,我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才彻底破开心中谜团。
2012年,央视主持人张晓楠参加一个论坛的时候说:
“不要总在一个黑屋子里,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做着你的准备,想象着某一天,你可以登上一个快车,高速前进到达你梦想的远方,这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眼前有一辆慢车,甚至是破车,但是它在朝你梦想的方向前进,跳上它,开始走吧,没有速度,只有加速度,你哪里也去不了。
只有当你开始真正往前走了,你才能慢慢看清楚,你梦想的样子。”
直到今天,我都能记得当时的感觉:脑子轰地大了,心开始颤抖,整个人像被雷电击中,半天都沉浸在那种有力量的晕眩之中。
没错,就是这样。
它把我之前“只求默默耕耘,然后一击即中”的心态击得粉碎。
但其实这种妄图“搞个大新闻”的心态,是毫无意义的,把很多明明是直线的事情,硬生生走成弯路。
就拿成绩来说,我完全可以直接去对老师说,老师,我数学想考的更高,您觉得我目前问题出在哪,还需要做什么改进?
我完全可以对我爸说,爸爸,我希望能有所突破,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
站在今天的节点,我知道一个人但凡更积极,更主动,努力迈出一步,都可能收获比原来更好的学业和更精彩的青春。
但当时我没有。
举一个正面例子。
张晓楠拿到哥大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回国的时候,她想做主持人。于是她四处找人问人,她告诉每一个有可能帮到她的人:她想做主持人。
否定的声音并没有减少:“你这么大年纪还想转行”“你这种人我见的多了,你还是算了吧”……
然而她哪里不足补哪里,体型不足就减肥,从136到了80斤;
不是科班出身,去大学补学了播音、主持、编辑学;
遇到机会毫不犹豫,有人找她做记者,她立刻答应了。
你不说你究竟想干嘛,别人怎么给你提供帮助?你藏起企图,无人知晓,那些本来有可能,是你职业生涯中“贵人”的人,怎么发给你橄榄枝?
人生是没有脚本的,不是你画好了布景和路线走的,人生需要不断的尝试,修正,再实践,再修正。经过无数次尝试改进,你才有可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扎克伯格在大二下做出Facebook时,已经在大学期间做过大大小小12个项目;
郭晶晶2004年征战雅典,拿下3米板单人金牌,成为公认的跳水皇后时。但少有人知,在1996年,首次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时,没有经验的她,直接从10米跳水板上滑了下去;
马云爸爸1994年开始做电商的时候,他之前已经经过两次创业失败;
孙俪凭借《甄嬛传》《芈月传》两部作品大火,“娘娘”迈入一线女星行列,其实在15年前,火遍全国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她只是一个伴舞的舞娘……
如果这世界真有凤凰,那只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你未曾看到的涅槃。
如果这世上真有万丈光芒、横空出世,那只是因为他们经过无数次试错,无数次痛苦的蜕变。
从来都没有什么一鸣惊人,都是在尝试中摸索前进。
如果你有一个目标,别拖延,别懒散,你要赶紧开始做。
需要帮助就张嘴问人,需要宣传就去卖力推销。
摸着石头过河,先扔出去一个炸弹再说,然后顺着反馈,制定下一步战略。
一个看似很低可能性发生的事故,都是很多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
反之,一个可能性很低的成功,也是如此。
日拱一卒,将微弱优势反复积累,就能成就质的飞跃。
所以,别再待在封闭的小黑屋,越早出发越好,越早试错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