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自从和室友住在一起之后,很少再约会,几乎不出游,也没那么好奇这个城市发生了什么新变化,生活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了家和厨房。
室友这个人没什么特别的爱好,除了一点,花大把的时间看美食类的视频。
每天下班之后,只要没有别的什么事,他都会一股脑扎进厨房,在油烟机的呼呼声中忙上个把小时。
而我要做的,就是在饭菜上桌之后,带上我不太刁钻的嘴巴,一顿品头论足,好吃的从来不吝啬赞美,不好吃的一定会拒之门外。
在一起的4年多的时间里,我的手机相册见证了我们家餐桌上的起起伏伏。有卖相和口感都还不错的,也有一看起来就不太友好的“惨案”现场。
这是17年,18年的时候,我们刚开始“家”的生活,外卖和外出就餐的次数逐渐减少,更多的是回家吃饭。
大部分时间都是粗茶淡饭,素食为主,满桌子“草原”,餐厅不大,灯光也没什么讲究,菜上经常留下黑乎乎的手机影子。
偶尔也开开荤,下面紫色的汤是不是还挺辣眼?现在已经忘了它的秘方,但当时的我看到的时候一定是拒绝的。
室友技术是不咋样,但是摆盘一定要有追求,即使是一晚普通的家常面。
当然也有颜值和口味都不错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和室友都要围着菜各个角度拍半天才舍得下筷子。
2019年的时候,做菜的水平和拍照的技术都有了一点点的进步。
有时也会做一些小零食,简单的甜品和饮料。
有很多菜还可以拿出来好好说道说道。
这个是浓汁秋刀鱼,鱼皮经过煎制非常酥软,淋上酱汁,浓郁入味,柠檬是点睛之笔,清新的柠檬香味中和了酱汁的厚重感,口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平衡。
家常菜入门级别的可乐鸡翅,色泽均匀,汁水丰盈,口感也是棒棒的。
这个是冬阴功菌菇汤,酸甜中有点微辣,菌菇也很好地入味了,最后连汤汁都喝光了。
黄鱼和带鱼一直是我的最爱,香煎之后,鱼皮金黄酥脆,连鱼刺都可以直接嚼碎咽下,里面的肉却还是非常软嫩,一股淡淡的椒盐香味。
土豆是每次采购必买的菜,价格便宜又百搭,无论怎么做都不会难吃,相比较酸辣土豆丝,可以尝试下把土豆切成小块,煎到表皮微微焦黄,软腻可口。
当然少不了的还有麻婆豆腐,已经可以做到0失误,和外面川菜馆的几乎没什么差别了,麻辣入味,好吃。
这个是耗汁杏鲍菇,乍一看有点像小鲍鱼有没有?杏鲍菇划上小十字刀,油炸之后,倒上调好的酱汁锅中煨煮,浓汁入味,汁水丰盈~
当然面食动物的我,少不了一碗最普通的番茄鸡蛋面,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喝汤吃面,浑身都暖和了。
甜品我们做的不多,焦糖布丁算是实验中的佼佼者了,色香味俱全,口感也在及格线之上。
除了正餐之外,早餐也会做一点吐司三明治之类的,不过并不是特别频繁,因为我们俩都不是晨型人,为了多睡一会,早餐质量并不怎么高。
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这些生活的碎片系统地记录下来,哪怕一周一次也好。
作为上班族,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每天甚至每一顿都研究不同的吃法,所以一周一次的总结与回顾,我觉得是合理和可操作的。
当然,主厨还是室友,我负责记录和整理,我们一起经营这家独一无二的网络小菜馆。
日本的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去生活》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家常菜不需要技术,需要的是智慧与爱。”我想这也是我们做家常菜的初衷。
做家常菜的目的,不是证明自己这个会做,那个也会做,而是为了安抚家人与自己的身心,好好想一下该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问题,无论你烹饪的技术如何,但思考了这个问题做出来的,就是丰盈充实的家常菜。
没有网红,不做爆款,也许有时候做出来的菜没有那么惊艳,名气也不够响亮,甚至是咸了淡了,火候没掌握好做老了等等,但是足够地朴素、真挚,每一顿饭,我们都付出了时间与热情,饱含心意,努力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有滋有味。
如果活到八十岁,人生不过还剩下了54750顿饭。
无论是老了,还是病了,能吃,就是最大的福。
我们家家常菜
一周一次
记录家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