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薇
今天 (5.7) 我给143班的学生们讲唐代诗人社甫,梳理杜甫的人生轨迹,简单讲述他一生的重要阶段和他在不同时期诗作的不同特点,比如《望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充满远大抱负,壮志满怀的写作特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高》则代表杜甫晚年壮志难酬,沉郁顿挫的创作特点,为了讲这堂课,我特意看了百家讲坛康震老师的讲座,做笔记记录许多杜甫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诗篇,了解了语文课本里不曾提到的杜甫童年和他艰难坎坷的求官之路。
语文课前我还在会议室里紧张的备课,生怕自己有错误的读音,或者语言不够连贯。但是当我走进班里的一瞬间,看到班上孩于们期待的眼神和友善的笑,备课的紧张情绪即刻烟消云散。我发现在自己真正讲课时,是没有机会再翻看笔记内容的,只能根据自己的记忆添加自己的理解讲出来。
虽然讲课的内容都熟记于心,心里还是不免有些紧张,我不自觉的加快讲课的速度,最后提前讲完了课,剩余的时间一直在和同学们讨论他们喜欢的课堂模式。讲课过程中我和同学们的互动比较少,他们也许觉得听诗人的人生历程十分枯燥,只在偶尔看到幻灯片上漫画的图片时眼里放出光芒。也许现在给孩子们介绍知人论世的古诗赏析方法为时过早,希望他们以后在看到杜甫的诗时能想起我曾经讲到的杜甫的经历。
这次登上讲台的机会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收获,希望接下来的几天能够与他们更好的相处。
网友评论